正文 第三十一章 找回我的根(2 / 3)

首先是要為紫姑的神靈準備一個可以附體的人形。唐宋以來多是取飯萁或飯淘籮一隻,外麵套上一件女子的衣服,或是罩上綢布,插上簪子,掛上耳環,綴以花朵,再插上兩隻筷子象征嘴巴,一個紫姑神的偶像就做成了。到後半夜,夜深人靜之時,由兩個女子抬著迎於廁所或豬圈旁邊。廁所和豬圈早已打掃得幹幹淨淨。也有的是女人們用紫草或稻草紮成一位少婦形象,用紙和顏料給她包裹塗抹一新。拿著紫姑的神像的女子站在廁所或豬圈邊上迎候紫姑神的到來。明朝人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說:“(正月)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麵,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香,打鼓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吉;倒不起者,咎也,男子衝而仆。”據南朝的宋人劉敬叔《異苑》記載,南北朝元宵節迎紫姑時不僅要手拿紫姑形象,口中還要念念有詞:“子胥不在,曹姑歸去,小姑可出。”意思是說:你的丈夫(子胥)離開家了,曹夫人(子胥的大老婆)也已經回了娘家,你(紫姑)可以出來了。相傳這樣禱告過之後,紫姑的神靈就會悄無聲息地飛來,附著在她的偶人形象上。

5、神仙降臨有心知

凡人怎麼知道紫姑來沒來呢,很簡單,手中的紫姑形象如果顯得沉重了,這便是紫姑被迎來了。於是,婦女們焚香禮拜,獻上酒肴瓜果,豬頭三牲等供品,虔誠地向她祈禱,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無事,家境康寧。據《荊楚歲記》記載,當時平昌縣有一位姓孟的人就是用這種方法迎來了紫姑,並親眼看見紫姑穿過自己的屋子。

說實話,紫姑到底來不來,隻有天曉得,說手上感覺重了,那隻是一種心理作用,大家心知肚明就罷了。但偏偏就有較真的人,且看這一段曆史記載:元宵節迎紫姑的風俗,到民國時還很流行。在黑龍江省雙城縣的一些地方,人們是這樣迎紫姑的:以木勺為首,橫縛一木為兩臂,下縛有叉之木為兩足,勺上包紙,繪眉、目、口、鼻,頂插花,身著衣,攜之廄中念數語,入室以秤秤之,較重於前,則神至矣;扶置炕桌旁,向問諸事,以前後磕頭為休咎所由判。讀了這一段話,誰還能說中國人缺少認真精神!不過,按照一套通行的原則,那秤杆兒一定會高高翹起,紫姑一定會大駕光臨的。何況,紫姑來了,是不能說的,天機不可泄漏。不要說感覺到了,即使真的看到了,也不能說。不說,大家都有好處。

6、誠心誠意感紫姑

《異苑》上記錄了以珍惜時光著稱的陶侃的一則故事:晉朝的陶侃出身非常貧寒,但他十分注意清潔,廁所也打掃得幹幹淨淨。有一次上廁所時,他看見一個身穿單衣,頭戴平頭巾的人向他講,我是後帝,隻要你三年內不說看見了我的事,三年後你必然大富大貴。信守諾言的陶侃三年後果然官封長沙郡公,都督八州軍事。所以,也有人據此認為廁神名叫後帝。

五代時人寫的《葆光錄》中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說隻要虔誠地堅持不懈地祭祀廁神,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浙江天台有戶姓王的人家,經常祭祀廁神。一天他又去祭祀,就看見一位穿黃衣服的漂亮女子對他說:我是廁神,感謝你經常祭祀,你以前聽到過螻蟻說話嗎?王回答說沒有。廁神就從懷中取出一個小盒子,用手指挑了一點盒子裏麵像口脂一樣的膏,塗在王某右耳根下,告訴他說,你再見到螻蟻群聚的時候,靠近它們仔細聽聽,必然會有所收獲。第二天,王某果然看見柱子下蟻群雲集,熙熙攘攘的樣子。就走過去蹲下來側耳細聽。隻聽那些螻蟻議論說:柱子下麵埋有財寶,我們住在這兒不得安寧。還是把家搬到溫暖一些的地方去吧。螻蟻們的行動相當迅速,時間不長,蟻穴裏已搬遷一空。王某挖開洞穴,果然得到了十錠白金。

7、羞逐鄉人賽紫姑

迎紫姑的風俗發展到了唐代有了很大的改進,既具有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又具有了民間休閑的娛樂性,成為一種競奇鬥智的賽事。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中寫道: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賽紫姑,就是迎紫姑的比賽,看誰能真的把紫姑神又快又早地迎來,看誰能得到紫姑的保佑以獲得蠶業的豐收,等等。可惜今天已經不知道當年的細節,不知道當年的人們用什麼標準來判定賽紫姑的勝負。從李商隱的《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中可以想象,賽事應該是非常熱鬧有趣的。問富貴窮通占豐歉休咎見祭令蠶桑百倍

迎來了紫姑,請來了真神,當然不能輕易讓她走,總要留下點兒什麼才行。南朝的宋人東陽無疑撰《齊諧記》記載說:“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雲是蠶室,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幹寶在《搜神記·蠶神》裏記載了相似的故事:“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南角,舉手招成日:‘此是君家之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後年年大得蠶。今之作膏糜像此。”原來,問蠶桑也是有根據的。這裏雖然沒有說蠶神是誰,但她是正月半來的,又管蠶桑,不是紫姑又能是誰呢。不過,這位蠶神還是食人間煙火的世俗之神:我可以保證你蠶桑百倍,年年大得蠶,但你也必須給我意思意思:見祭或是來一份白粥。見祭說得通俗些就是你要用香燭瓜果等供品來祭拜我!和如來佛“真經不可空取”的道理是一樣的,很現實。

8、偶人演進退榮枯

神仙紆尊降貴,現身說法,人們當然很容易明白神意。但是,神仙並不總是那麼輕易就拋頭露麵的,這時候,想知道天機就要通過其他途徑。雖然人神相隔,但隻要心誠,想要知道神的意旨也很簡單。不識字的人如上述雙城縣的農民,就“以前後磕頭為休咎所由判”。看看木偶是前麵點頭還是後麵點頭就行了。另一種辦法是:“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麵,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香,打鼓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吉;倒不起者,咎也,男子衝而仆。”燒香了,禮拜了,禱祝了,這時候隻要看看稻草人的動靜就行。如果稻草人跳躍不已,很興奮的樣子,那就大吉大利;如果稻草人倒臥不動,那就不太美妙;如果突然有男子闖進來,稻草人倒下就再也不起來了。還有給掃帚穿上衣服扮成紫姑的,清人《都城瑣記》載:“燕都雜詠:‘敞帚掛紅裳,齊歌馬糞香;一年祝如願,先拜紫姑忙。’注雲:‘正月閨中用帚插花穿裙,迎紫姑於廁,以占休咎。”’

要是識字的人,就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判定命運,這就是扶乩。

9、何謂扶乩

扶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占卜術。所謂扶乩,就是假借神鬼降臨附體的名義,通過某種器具的運動留下的劃痕來推斷吉凶成敗的活動。實際上操作很簡單,比較正式的做法是將細沙或草木灰均勻地平撒在一隻沙盤上,鄉下人因陋就簡,就用桌麵代替沙盤。乩是一把形如“丁字尺”樣的木架,在乩下垂的尖端懸一細繩,繩下係一銀針。扶乩時,一邊一人各用一隻手扶托著乩的一端,由於兩人的力量不均衡,乩的重心不穩,乩就會不停地無規則地晃動,隨著晃動的銀針就會在沙盤上畫出不規則的線痕,主乩人就根據這種線痕的軌跡為他人占卜。“扶乩”又被稱為“扶箕”、“扶鸞”,因為傳說中神仙降臨要駕鳳乘鸞而得名。扶乩由來

一般認為,將迎紫姑的活動與扶乩活動相結合的風習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五代時迎紫姑扶乩之風已廣為流行。五代人徐鉉寫的《稽神錄》記載:“正月望夜,江左風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嘴,使畫粉盤以卜。”這是由兩個人把著穿上衣服的飯箕,用插在飯箕上的筷子畫粉盤來占卜的方法。江左就是今天江蘇蘇南一帶。宋代張士南撰寫的《遊宦紀聞》記載說,請紫姑,以箸插筲箕,布灰桌上畫之。這與《稽神錄》記載的方法是一致的。“飯箕”、“筲箕”,都是飯筐、飯笸籮一類的竹器。宋代洪邁《夷堅三誌》寫道:“紫姑仙之名,古所未有,至唐乃稍見之。近世但以箕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於沙中,不過如是。有以木手作黑字者,固已甚異,而衢人沈生之術,特為驚聽……”這都是紫姑神降扶箕以卜的方法。清人吳友如畫了一幅《迎紫姑神》的畫,畫中兩個女子抬著托盤,上有飯箕,並戴帕插花。《紫姑》圖則表現女子迎祭紫姑神情形,題雲:“雲間俗例每年於元宵,兒女輩焚香燃燭,設茶果於桌上,以兜套作婦人形,用飯簍抬之,或赴廁問,或於牆角迎紫姑神。”扶乩流變

清末民國時期,江浙滬一帶的民間直接用一隻竹編的畚箕代替丁字架來占卜,也可以用掃帚、針、竹子、蘆葦等。《清嘉錄》記載,蘇州一帶的婦女有“召帚姑、針姑、葦姑卜問一歲吉凶”的做法,婦女們把“弊帚係裙下以卜,名‘掃帚姑’。針姑以針卜,伺其尾相屬為兆,俗名‘針姑’。葦莖分合為卜,名‘葦姑’。”清人筆記《茶香室四鈔》轉引的《嘉定縣誌》關於這種占卜的記載,說明了上述占卜的具體方法是:“卜箕姑,以筲箕插筋,蒙以巾帕請之,至則能寫字,能擊人。帚姑,以敝帚係裙以卜,至則能起臥。竹姑以小竹剖為兩,二人各一筋對抬,兩端相向,如舁輿狀,神至則雙篾中合,相戛為兆,或能鼓其中,謂之開花。葦姑亦同。針姑,以針對穿一線請之,神至則針尾相合。”這些風俗可以看成是迎紫姑以卜吉凶的繼承與發展。

10、無所不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紫姑的神通也越來越廣大,不光知道蠶桑和莊稼的年景豐歉,而且還知道所有人們想知道的事,隻要供奉之家有所求,她就會有所應:

——南康建昌縣民家,事紫姑神甚靈,每告以先事之利,或雲下江茶貴可販,或雲某處乏米可載以往,必如其言獲厚利。

——江左有支戩者,餘幹人。世為小吏,至戩獨好學,為文竊自稱秀才。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嘴,使畫盤粉以卜。戩見家人為之,其時戲祝日:“請卜支秀才他日至何官?乃畫粉宛成‘司空’字……”後為金陵觀察判官檢校司空。

——禮部謝侍郎言,昨以諫議大夫知潭州,歲正月,家人迎紫姑神為戲。是時官製未頒,陞改之名莫有知者。家人戲問紫姑將來遷何官,乃畫地作“太中”字,了不詳所以。明年遂改太中大夫。唐義問家事紫姑最靈,在京南問得何差遣,寫京西轉運四字,已而果除京西轉運判官。

舉凡做生意哪裏可以賺錢,婚姻是否稱心,出行是否順利,那裏可以建房造屋,夫妻生男還是生女,陰晴風雨,是旱是澇,科舉成敗,仕途利弊,甚至國事邊防,烽煙兵燹,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凡有所求,必有靈驗……總之,她已經是一個全能的神仙了。不過,還是詩人陸遊說得好:“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扶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憑,對答不須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詩章亦間作,酒食隨所須。興闌忽辭去,誰能執其祛?持箕畀灶婢,棄筆臥牆隅。幾席亦已微,狼藉果與蔬。紛紛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迎紫姑,問前程,卜休咎,不過是茶餘飯後的一種娛樂消遣,不管結果如何,盡可以一笑了之。當真了,就難免“人鬼均一愚”之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