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廁所收費源起與流變(2 / 3)

5、收費管理稅務化

以水城聞名於世的意大利威尼斯,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慕名而來,那些在水中蕩漾的各式小船給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1999年,威尼斯在向全世界的遊客充分展示其獨特魅力的同時,又給他們帶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廁所稅。對威尼斯來說,這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在水城的市中心,也就是迷宮般的老城,當地居民總計不過5萬,而每年卻要接待1000萬左右的遊客。龐大的遊客群使得城市的公共衛生設施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之中,低廉的廁所收費不可能滿足大量衛生設施的維修費用,而市政當局又不可能把其他方麵的稅收用在這個方麵。這樣,從1999年9月起開征被人戲稱為“撒尿稅”的廁所使用稅。從此,任何遊人進一次廁所,除要像過去那樣支付使用費外,還要額外繳納1000裏拉的使用稅。而當地居民則可憑有效證件花6000裏拉買一張“廁所通行證”,憑此證進廁所,享受繳稅一半的優惠。

不少人曾對“撒尿稅”的實行感到憂慮,但從實施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更多的威尼斯居民對征收廁所使用稅持讚同態度,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也表示理解,因為隨著公共設施建設資金的充足,他們的旅遊稅金額會相對降低一些。

6、收費攬客出奇招

在美國,公共廁所連鎖公司常常會搞消費摸獎。獎品不外是鞋子、襪子、衛生紙之類的日用品。

德國漢堡街頭有一種全自動的廁所,投幣後,門開啟,燈光柔和打出,空調調到19攝氏度,音樂開啟,手紙遞出,水流到洗手池,完畢後一分鍾內消毒,絕對高科技、自動化。

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的街頭,投入不同幣值的硬幣有不同的如廁時間限製,五分鍾、十分鍾不等。從柏林開車到巴黎去,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每5~10公裏就會設置休息站,大概每三個休息站中會有一隔間廁所。即使人在旅途,也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歐洲杯比賽時,一家酒吧為了招徠球迷,讓球迷顧客樂掏錢、多掏錢、常掏錢,居然把腦筋動到了廁所裏,在酒吧的男廁所裏安裝了高清晰度大屏幕的“歐洲杯愛心電視”,使有“內急”的球迷顧客,再也不用擔心在如廁的瞬間可能錯過精彩的進球。此舉贏得了眾多球迷的歡心,酒吧老板的酒桶也換得更多更勤了。

香港的公共廁所是比較讓人舒心的。這些公廁不僅有清潔工定時進行清理,而且一律不收費,同時免費提供衛生紙,一些露宿者甚至可以在裏麵洗澡。但是,據說這種免費公廁的時光就要成為曆史。香港特區食物環境衛生署正準備仿效歐洲,設立更幹淨、管理更嚴格的收費公廁。據悉,光顧收費公廁,每次交費約為2港元。同時,免費公廁仍會保留。

7、收費廁所過眼錄

據曆史學家葛劍雄介紹,在其到過的國家中,美國和日本的“方便”最方便。美國的廁所都不收費,而且無論是繁華的大都會還是深山僻壤,都備有手紙、洗手處。衛生狀況一般也可以,隻是有些廁所塗鴉滿目,令人不快。而與美國相比,日本的廁所更高一籌。1989年的日本還偶然見到過“有料”(收費)廁所,後來就沒有見過。在歐洲旅行,“方便”往往不那麼方便。1990年8月的一天深夜,在西柏林動物園火車站,廁所裏每個馬桶間的門都鎖著,除非往孔中塞一個馬克。糟糕的是當時沒有換德國錢,更沒有硬幣,而車站上的兌換處已經關門……白天在西柏林參觀,免不了又光顧了幾個廁所,發現大便處一律得以錢開門,小便處倒也有免費的。穿過柏林牆後,見東柏林的廁所也是如此,但價格便宜多了,大概不到西柏林的四分之一,以致一位國人高呼:“還是社會主義好。”德國還可以找到不收費的小便處,巴黎就無機可乘了。當地朋友告訴我,真找不到廁所,或想省錢,可以到兩個地方去——警察局和大賓館。購票參觀的博物館裏一般都有免費廁所,如盧浮宮、奧賽博物館等。巴黎馬路上活動廁所的門也要塞入兩個法郎才會打開,裏麵隻能容納一人,等下一個人再要進去,就又得付錢。可是設計者百密一疏,沒有想到隻要門不關上,就不能限製多人輪流使用。親見一批同胞隻花兩個法郎就實現了大家“方便”。辦法很簡單,第一個人進去後,第二個人用腳抵住門,不讓它關上,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位用畢——設計者忘了還有比他們聰明的中國人的存在。劍橋的地圖上標著廁所的位置,城內街道和車站的廁所都不收費。倫敦的廁所卻是要收費的,廁所的門前裝著付費機,塞入20便士(相當人民幣2元8角)後才能推鐵柵而入。倫敦街上也有活動廁所,開門費同樣是20便士。在愛丁堡的購物中心,通往廁所的過道口寫著“隻收10便士”,說明顧客能得到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