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製造局是由馬格裏主持的蘇州炮局遷至江寧後擴充而成的。李鴻章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先後共建了三個炮局,一個在上海,兩個在蘇州,分別由丁日昌、韓殿甲、馬格裏主持。馬格裏主持的洋炮局最初規模很小。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乘清政府遣散阿思本艦隊之機,通過馬格裏買下了該艦隊帶來的全部機器設備,使之初具規模。其後經過兩次遷廠和曆年擴充,到光緒五年(1879)金陵製造局已擁有三個機器廠、兩個翻沙廠、兩個熟鐵廠、兩個木工廠、兩個洋炮局以及洋火藥局、水雷局等分廠,並能製造洋槍、洋炮、抬槍、炸炮、水雷及炮架、子彈箱等器具,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軍事工廠之一。
天津機器局原名天津軍火機器局,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創辦。同治九年(1870)清政府撤銷三口通商衙門,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該局遂由新任直隸總督李鴻章接管,並改名天律機器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改稱北洋機器局。起初,天津機器局規模較小,設備簡陋,隻能製造軍火。李鴻章接手後,連年添購機器,擴建廠房,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也不斷提高。同治十一年(1872)增設鑄鐵、熟鐵、鋸木等廠,間治十三年(1874)又建成第三座和第四座碾藥廠,並成立洋槍廠和槍子廠。經過連年擴充,至光緒三年(1877)天津機器局的軍火產量已提高到原來的四、五倍,並開始試製新產品,承接兵船、輪船和挖河機器船的修理業務。當時,天津機器周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局主要製造洋槍、洋炮、子彈、水雷和火藥,西局主要製造軍用器具和開花炮彈。中法戰爭後天津機器局又有了新的發展。光緒十三年(1887)建成栗色火藥廠,十九年(1893)建成煉鋼廠,並開始製造口徑6英寸的小鋼炮。光緒二十一年(1895)前,天津機器局的生產能力一直呈上升趨勢,生產的火藥和槍子、炮彈不僅供應陸軍,也供應各海口炮台和海軍艦隻,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八國聯軍徹底毀掉為止,天津機器局一直是全國主要軍火工廠。
福州船政局是洋務派官僚左宗棠創辦和控製的軍事工廠,同治五年(1866)由左宗棠奏準並動工興建,同治七年(1868)建成,因左宗棠奉命西行,改由船政大臣沈葆楨主持。福州船政局廠址在福州城外馬尾山後,包括辦公樓、船塢以及船廠、機器廠、轉鋸廠、木模廠、鑄造廠、鍾表廠、銅廠、儲材廠等。另外,還有船政學堂一所,分法文班和英文班,分別培養輪船的監造和駕駛人才。甲午戰爭中的著名海軍將領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林永升都是該學堂英文班的第一屆畢業生。
福州船政局的主要產品是輪船,其造船速度和數量都是當時其它軍事工廠所無法相比的。自同治八年(1869)製成第一艘輪船“萬年青”號之後,六年之間又連續造出湄雲、福星、伏波、安瀾、鎮海、揚武、飛雲、靖遠、振威、濟安,永保、海鏡、琛航、大雅14艘輪船,平均每年兩艘以上,其造船速度等於江南製造局的兩倍以上。光緒元年(1875)後由於經費困難,造船速度有所下降,20年內共造出元凱、藝新、登瀛洲、泰安、威遠、超武、澄慶、開濟、橫海、鏡清、寰泰、廣甲、平遠、廣乙、廣庚、廣丙、福靖、通濟19艘,平均每年不到1艘,但在技術水平和自力更生的能力方麵卻較前有了較大進步。福州船政局建廠之初,左宗棠曾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任正、副監督,並簽定了為期7年的合同。同治十三年(1874)合同期滿,船政局遂將日意格、德克碑及大部分外國技師和工頭辭退,改由自己培養的技術人員主持技術設計。由於打破了日意格的阻撓和把持,反而大大加快了技術進步。同治十三年(1874)前生產的15艘輪船,不論兵輪、商輪全係木質。日意格走後,即開始生產木脅兵輪,三年後又開始製造鐵脅快船和鋼脅魚雷艦,並造出鋼甲兵輪一艘。同時,輪船載重量、輪機馬力以及航速也都有所提高。開始所造15艘輪船,最大載重量為1450噸,輪機動力最大250馬力,最高時速為90裏,且達此標準者隻有一艘,其餘則相去甚遠。其後所造19艘輪船載重量2000噸以上者5艘,輪機動力2000馬力以上者8艘,時速100裏以上者7艘。由此可見,福州船政局雖然也有極大的對外依賴性,如鐵脅由法國定做,輪機由英國供應並派人安裝,但總的來看其自立能力仍強於江南製造局。
湖北槍炮廠是洋務派官僚的後起之秀張之洞創建的軍事工廠。廠址在漢陽北龜山下,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85)一直處於翻修改進和不斷擴充之中。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擔任兩廣總督時曾計劃捐集資籌建廣東槍炮廠。這年夏天,剛寄出一半貨款,機器尚未運到,即奉命調任湖廣總督。新任兩廣總督李瀚章以所餘半價款項難籌,奏請將槍炮廠移往天津,張之洞乘機奏準將所定機器運往湖北,建立湖北槍炮廠。最初,張之洞在德國訂購的是製造毛瑟槍和舊式小炮的機器,光緒十六年(1890)致電駐德公使改訂製造新式快槍和新式快炮的機器。光緒二十年(1894)又訂購新的機器,增添槍彈、炮彈和炮架三廠。由於機器運到時間前後不一,建廠過程中槍廠又遭火災,廠房燒毀、機器損壞嚴重,故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各廠始陸續安裝完畢,開工生產。
湖北槍炮廠主要分槍廠、炮廠、槍彈廠、炮彈廠、炮架廠、翻沙廠六部分。槍廠主要製造小口徑新式快槍,炮廠主要製造適於野戰和山地作戰的兩種快炮。按生產能力每年可產新式快槍7000~8000支,70~120毫米快炮200尊,實際上都達不到此數。據管理人員稟稱,在料足工齊的條件下,炮廠每年隻能生產40~50毫米新式快炮70尊,槍廠機器被燒後雖經修複,生產能力已無法達到原來的水平,實際產量恐怕還會低些,其質量也不能不受影響。其它幾個工廠生產的都是槍、炮二廠的配套產品,產量也不能不受其影響。光緒二十一年(1895)後,湖北槍炮廠又幾經擴充,終於成為與江南製造局齊名的全國最大的軍事工廠之一。
新式海軍的籌建
早在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就有建立海軍的打算。無論是恭親王奕托李泰國在英國購買兵輪,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設廠造船、派人出國留學、建立船政學堂等,都是出於這一目的。僅由於清政府決心不大,故進展緩慢,十年間一直處於準備階段。
促使清政府迅速建立海軍的直接動因是日本侵略台灣的事件。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與己毫不相幹的琉球居民與台灣居民的民間糾紛為借口,派兵進攻台灣。這一事件暴露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使清政府強烈感受到來自海上的威脅。事件平息後,清政府上上下下掀起一場籌建海軍的議論。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綜合這場討論的意見,決心每年從海關和厘金項下撥款400萬兩作為海防經費,任命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南、北洋海防大臣,負責籌建新式海軍。同時議定,首先集中力量建成北洋水師,然後一化為三,十年之內完成北洋、南洋、粵洋三支水師的創建工作。這是中國創建新式海軍的開始。
為了培養海軍人才,光緒二年(1876)李鴻章奏請派李鳳苞率福州船政學堂學生30名分赴法、英兩國學習輪船的製造與駕駛技術,光緒六年(1880)奏請建立天津水師學堂,光緒七年(1881)又奏請由福州船政學堂選出學生10名,續派英、法學習。為了使新式海軍(當時又稱外海輪船水師)同原有的內江、外海水師相區別,李鴻章還於同年(1881)奏請將原水師三角旗改為縱3尺、橫4尺的長方旗,質地章色(黃地、藍龍、紅珠)不變,以充海軍軍旗。為了加強對新建海軍的統一管理,光緒九年(1883)總理衙門添設海防股,光緒十一年1885)清政府又設立海軍衙門,任命醇親王奕誠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奕勖、直隸總督李鴻章為會辦,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為幫辦。同時決定,北洋練軍之始,即著李鴻章專司其事。
然而,在籌建海軍的過程中,清政府並沒有按照最初的設想辦理。最初三年,每年400萬兩的海軍專款盡歸北洋使用。光緒四年(1878)沈葆楨以南洋經費日絀,奏請海軍專款仍按原定份額分解南北洋使用。不久,沈葆楨去世,有關海軍的一切規劃和專款使用大權全落到李鴻章手中,這就大大便利了北洋艦隊的擴充。及至光緒十三年(1888)部分海軍專款被慈禧太後挪用於修建頤和園後,新建海軍也就基本上停止了發展。所以,清政府籌建海軍的結果,計劃中的粵洋水師根本沒有建立,隻在廣東和福建分別搞了兩支小艦隊;南洋水師也沒有發展起來,難以在海上獨立作戰;而真正建成的一支具有一定海上作戰能力的艦隊就是北洋水師。現將各外海輪船水師的概況分述如下。
廣東水師和福建水師規模都較小。廣東水師由兩廣總督掌管,共有大小艦隻19艘,其中10艘購自外國(英國4艘,法國4艘,德國2艘)。9艘由本國仿造(廣東5艘,福建4艘),除澄清、廣甲、廣乙、廣丙4艘艦隻較大外,其餘皆船體輕小,不能遠涉重洋。整個艦隊隻能在近海巡防,沒有海上作戰能力。福建水師歸閩浙總督和福州船政衙門掌管。受南洋大臣指導,但不歸其指揮。該水師共有各類艦船20艘,其中6艘購自外國(英國3艘,法國l艘,美國2艘),14艘由福州船政局製造。福建水師的艦船總的看比廣東水師大,千噸以上者占半數以上,最大的一隻(旗艦)近1400噸。但艦船多為木質,鋼艦甚少,難以抵擋敵人的炮火,作戰能力不強。
南洋水師由兩江總督掌管。因曆任兩江總督皆係湘係人物,故它始終控製在湘軍集團手中。該水師共有大小船隻26艘,就其來源而論,則購自外國者12艘(英國5艘,法國1艘,德國6艘),國內仿造者14艘(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各7艘);就其載重量而論,則1000及1000噸以上者3艘,2000噸以上者7艘,其餘皆在700噸以下;就其質地而論則木質和鐵脅木殼船9艘,鐵船和鋼艦17艦;就其種類而言,則炮船16艘,巡洋艦5艘,運輸船1艘,魚雷艇4艘。總的來看,南洋水師的實力強於廣東和福建水師,是僅次於北洋水師的第二大艦隊,但由於缺乏大型鐵甲艦充任主力,故仍不能自成一軍在海上獨立作戰。
北洋水師是清政府的主力艦隊,也是清政府在籌建海軍活動中建成的惟一支初具規模的艦隊,它從初創之日起就一直控製在李鴻章手中,是淮軍集團的重要軍事支柱。北洋水師的艦隻主要購自外國,並聘有英國和德國人充任教習,故其裝備最好,實力最強,對外國的依賴性也最大。它共有各類艦船27艘,除其中5艘係福州船政局製造外,其餘22艘均購自外國(英、德各11艘)。這些艦船中,木質與鐵脅木殼船隻有6艘,其餘全是鋼質和鐵質船。從艦隊的組成看,鐵甲艦2艘,巡洋艦7艘,炮船10艘,魚雷艇7艘,運輸船2艘。從艦船的載重量看,1000噸以上的4艘,2000噸以上的5艘,7000噸以上的大艦2艘。北洋水師還在大沽、旅順口、大連灣、威海衛等地修築港口,旅順口和威海衛成為北洋水師的兩大基地。這都是其他艦隊所無法比擬的。新建海軍雖然在形式上初具規模,但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腐敗現象,訓練不嚴,紀律鬆弛。大大小小的兵船,平日除會操、載運軍官外無所事事,一到冬天,北方港口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沾染種種惡習。這就不能不影響其戰鬥力。
為了展示海上力量,清政府還曾先後兩次舉行海軍會操。第一次在光緒十七年(1891),參加會操的有北洋水師的主要及附屬艦隻定遠、鎮遠、致遠、平遠、經遠、來遠、威遠、靖遠、超勇、揚威、康濟、廣甲等13艘,南洋水師的主要艦隻南琛、南瑞、寰泰、鏡清、開濟、保民6艘。艦隻駛向旅順口會齊,然後進行海上作戰陣法的演習。第二次在光緒二十年(1894),參加會操者除南、北洋水師的主要艦隻外,還有廣東水師派來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艦。船隻先在大沽口會齊,然後駛向旅順作海上作戰演習。這次會操不僅規模大於上次,還特別邀請了英、法、俄、日等國使臣,毫無保留地讓他們參觀了所有要塞、船塢、水師學堂及艦船設備,暴露出李鴻章隻為顯示個人實力,而毫無抗敵準備的心態,從而為北洋艦隊在隨即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徹底毀滅埋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