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隋初推行州、縣兩級製。在邊境及內地重要州,設總管負責該地域軍事,並統一附近數州的軍事管理。煬帝時改行郡、縣製,在郡設都尉(正四品)、副都尉(正五品),負責一郡的兵馬,與郡不相知。
軍事要地置鎮,設鎮將、副將。上鎮將從四品,中鎮將及上鎮的副將從五品,下鎮將及中鎮副將為正六品,下鎮副將從六品。次於鎮者置戍,設戍主及副。上戍主為正七品,中戍主及上戍副為正八品,下戍主及中戍副為正九品。要隘及交通孔道設關,置令及丞。上關令及中關令從八品,卞關令及上關丞正九品。
府兵製的改革
軍人編入戶籍隋文帝十分重視府兵的改革。其入宮輔政之時,便借皇帝之名恢複諸將舊姓。北魏孝文帝改製後,隨著北魏政權封建化的加速,原六鎮的鮮卑軍戶社會地位也急劇下降。當他們參加六鎮起義後,又成為一些經叛變、起義而轉化為新貴族將領的統治工具。他們對過去被人賤視的經曆記憶猶新,向往早期部落兵的生活。於是,宇文泰等為迎合這種心理,將府兵製下的官兵關係蒙上一層部落化的色彩。命令各有功將領,分別繼承為鮮卑三十六大部和九十九氏族的子孫;漢族或其他民族一律改為鮮卑姓。這種作法雖然徒具部落化的形式,但使六鎮軍戶的地位有所改善和提高。楊堅恢複諸將舊姓,旨在恢複漢族地位,清除私兵、部族兵的遺痕,以爭取廣大漢族人民的同情與支持。開皇初年,又將鄉兵編入府兵,其首領轉為府兵將校,以削弱地方勢力。滅南陳後三個月,鑒於國內形勢趨於平穩,文帝下詔:除禁衛宮廷及戍邊所用兵械外,民間所藏一概銷毀,第二年,又詔令軍人編入地方戶籍,但同時又置於軍府的統一管轄下。這是府兵製的一次重大改革:即由兵農分離,到逐漸合一。文帝在統一全國後罷除北擊突厥、南下滅陳時的新軍府,將軍戶變為民戶,由州縣管理,並與百姓一樣按均田令授田,從而使均田製成為府兵製的基礎。軍人與土地相結合,使封建國家掌握的戶口和賦稅增多,軍費減少,有利社會經濟的發展。
鷹揚府的建立隋煬帝執政之初,根據政治需要,對府兵製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大業三年(607),改驃騎府為鷹揚府,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鷹揚府置鷹揚郎將1人,鷹揚副郎將1人,各有司馬及兵、倉兩司。又置越騎校尉2人,掌騎士,步兵校尉2人,領步兵。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增置隊副。大業五年,又改鷹揚副郎將為鷹擊郎將。鷹揚府的建立,並非單純地改變了軍府名稱,而是降低了將校的官品,如鷹揚郎將比驃騎將軍降低一級,鷹揚副郎將降低半級。這樣有利軍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防止將校擁兵割據,權高震主。從隋末農民大起義來看,鷹揚府遍及全國,其府兵在鎮壓農民大起義及隋官起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