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前言“說學”,後記“說眾”,“學”是知識,“眾”是力量。“眾”是群眾的“眾”,眾人拾柴火焰高,很有力量。因為“眾”,力量就大,智慧也高,就會無往而不勝。也因為“眾”,三人成眾,就不容易被攻破,隻要有“眾”,就有力量,也有智慧,就叫積眾人之智。所以,才有眾人拾柴火焰高之說,這就是群眾的力量。群眾與群雄有別,群雄能稱霸,一聽到這個名詞,心中就有怕的味道,個個是精英。所以,不管是群眾,還是群雄,都了不起,隻要他們一聯合,就有最大的力量,最高的智慧,能積眾人之智,力量無比,這就是“學最好的別人”的理由。

高爾基說得好:“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人懂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而當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多麼偉大而莊嚴的時候,他變得愈加有力量。”要獲得知識,唯有勤奮學習,學最好的別人,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學最好的別人,不是把別人現成的“飯碗”端過來就吃,而是看他怎樣采料、烹調、加水、選料、配料,再加上符合自己的口味“蒸炒”出美味佳肴,變成自己的“盤中餐”。

正如薩特普裏安所說:“所謂獨特的作家,不是指他從不模仿,而是指誰也模仿不了他。”所以,借人之智,借古、今、中、外各路成名大軍之汗水、知識、智慧創造出的輝煌,再加個“拿來主義”,就叫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了它,就會少走些彎路,少在黑暗中摸爬滾打。

中國有句格言,叫做“功夫不負有心人”。其意思是說,無論想要做什麼事情,隻要有決心,並下苦功夫,終會獲得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是人們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偉大人物,都可以說是有心人。他們取得的每一項成果,都經過了艱苦的勞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搞了兩千多項發明創造,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說:“世間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是可以不經過艱辛勤勞而能夠得到的。”“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反映了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指出了功夫和有心二者間的內在聯係和因果關係,有很深的哲理,它對我們攀登理論和科學知識的高峰有很大的啟示。

那麼,要積眾人之智,“學最好的別人”,概而言之,要有“四心”:

一是信心。信心是相信自己的願望一定能實現的心理狀態,這是學的前提。常聽人說自己“腦筋笨”、“智力差”而自怨自艾,對較難的理論和知識不敢問津。實際上存在這種心理狀態是沒有必要的。據科學測定,人的智力固有差別,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掌握現代的科學知識是綽綽有餘的。所謂智力超常和低能隻是個別的,而且智力的強弱也不完全是先天的因素,“天才在於勤奮,智慧在於積累”。達爾文就認為自己“很用功,但沒有多大才能”。他的成功,就在於執著地追求和不懈地努力。對求知充滿信心,自信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會給我們智慧和勇氣。

二是進取心。這是戰勝困難,達到預想目標的強大動力。進取心來源於遠大誌向和明確的目的。南宋大教育家朱熹說:“百學需先立誌。”法國生化學家巴斯德也講:“立誌是事業的大門”。有了進取心,就有了不甘示弱的動力,就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強意誌,才能謙虛謹慎,永不自滿,才能控製自己、約束自己,克服浮躁、懶散等消極因素,使自己能夠掌握自己。

三是恒心。知識本身是由低到高的完整縝密的體係,有很強的聯係性和梯次性。掌握知識有個由少到多,一點一滴積累和消化的過程。因此,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持之以恒。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用一個比喻,告誡我們尋求知識不能急於求成,他說“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善”。有些年輕人對於學開始熱情很高,而往往半途而廢,關鍵是缺乏恒心和毅力。必須懂得學習沒什麼捷徑可走,隻能一步一步拾階而上。

四是苦心。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要想學會一門知識,掌握一種本領,取得一點成就,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隻要我們下定決心,頑強拚搏,一定能攀登上理論和科學知識的高峰。要記住法國古典主義者安格爾的那句話:“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

萬德雄

200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