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7年,王建收養了一個有戰功的年輕人為義子。王建死前封他為嘉王,要他輔助王衍執政。嘉王潔身自愛,從不腐化。嘉王府住成都西郊,莊院占地五十畝。裏麵全是碉龍畫柱的建築。府中樹木繁茂,花園中綠草茵茵,百花爭豔。王府內公子、小姐、仆人、衛士等大大小小上百人。
在王府的西南角上有一所學校,裏麵的房屋排成一字形,房子不高,全是唐式建築。中間有一間大教室,左邊是三間住房,右邊三間分別是會客廳、老師辦公室和學生活動室。左邊是居室、廚房和衛生間。住房中住著一對夫妻。男的瘦長的個子,腰挺得很直,頭上常年包著白帕子,前額較高,頭發被帕子纏在裏麵。他麵色白裏透黃,眉毛淡細,兩頰略略下陷,嘴唇緊閉,顯得有些威嚴與沉靜。他叫仲廷預;女的二十多歲,個子不高,身材勻稱,頭上插了一隻普通的銀簪,臉色淡白,瓜子臉,細眉小眼,身材苗條,穿著十分樸素。仲廷預功名未就,為生活所迫到王爺府做家庭教師。
一年冬天,仲廷預從王爺麵前經過,他向王爺問安時打了個寒噤。嘉王見他體弱衣單,轉身對侍從說:"天氣很冷,快給仲先生送個火盆到學堂去!"
侍從轉告管家,管家立刻到倉庫取了一個多年未用的舊火盆,同時背了一些木炭到書院去。
管家進書院高叫:"仲先生,王爺讓我給你送火盆來了!"
仲廷預走出來接過火盆,千謝萬謝王爺的關照。管家放下火盆和木炭,轉身要走,仲廷預送他出門,再次請他向王爺致謝。
管家走了以後,妻子從裏屋出來和丈夫一起生火。當他們倒掉保留在火盆中的灰燼時,叮當一聲,一根金條從灰燼中落在地上。
仲廷預拾起金條說:"真是有錢人家,連火盆灰裏都藏著金條!"接著他轉身問妻子:"怎麼辦?"
妻子淡淡地說:"不貪意外之財,不飲過量之酒,此乃君子所為。還能怎麼辦,送還王爺唄!"
仲廷預說:"你說得很對,君子有'三不取'。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財不取,不仁之財不取。應該送回去。"說完他就把金條送走了。
仲廷預懷揣金條來到嘉王宅院,請求麵見嘉王。
管家到嘉王書房說:"稟王爺,仲先生在門外求見!"
"他來有什麼事?是不是沒有銀兩吃飯了?你去賬房取三十兩紋銀給他,要他拿去添些衣服。對先生要客氣一些。"嘉王吩咐道。
管家拿著銀兩出來,將王爺的意思說了。仲廷預說:"管家,我不是來要銀兩的,更不是來求王爺施舍的,我是來送東西的。"
管家回去對嘉王說:"老爺,仲先生說他是來送東西的!"
"那就請他進來吧!"嘉王說。
仲廷預進入書房施禮後,王爺先請他坐下,然後問:"仲先生想別有靈丹妙藥送我,是嗎?"唐、五代盛行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仙丹妙藥是官場的常送禮物。
"王爺,學生一無仙丹妙藥可送;二無事求王爺幫助。學生是來送還金條的。"仲廷預回答。
王爺吃驚地想:"你一貧如洗要送我金條。這不是乞丐和龍王比寶嗎!"但他不好明言,讓仲廷預繼續說下去。
仲廷預把從火盆中拾得金條的事說完以後說:"我知道王爺有的是金銀財帛。古人雲:'君子不吃嗟來之食',更何況意外之財。"
王爺一聽深受感動,說:"我家丟失金條快十年了,想不到這東西竟藏在一個廢火盆的灰裏。先生拾金不昧,真乃聖人風範。可敬!可敬!"說完他立刻叫道:"來人!"
管家走進來,王爺說:"立即取紋銀兩千兩,上等衣料一箱,米麥各三十石,送到先生家裏去!"
仲廷預正想拒絕,王爺打斷他的話說:"你什麼也不用說了,我不是獎賞你,也不是可憐你。當今社會中像你這類高風亮節的人太少了,我要弘揚你這種高尚品德。官場中有你這種品質的人太少,從今以後,你不用再教書了,你就在我家裏用功讀書,我要推薦你做官,給他們做個榜樣。"王爺慷慨激昂。
從此以後,嘉王將仲廷預當做上賓,四處宣傳他的美德。不久朝廷任命仲廷預為榮縣錄事兼參軍。
在參軍任上他的妻子對他說:"相公要牢記:辦大事者須摒棄私心,德高乃望重。為官清廉,才能名垂千古。我希望夫君出汙泥而不染,不要見利忘義,遺臭萬年。"
仲廷預為政清廉,前蜀滅亡後,後蜀至北宋時,他都留在任上,直到終老。
(史料來自《太平廣記》、《巴蜀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