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好媳婦張禮修(1 / 1)

東漢末年(210-215),成都東邊的一戶房中坐著一個衣衫單薄,麵容憔悴,麵部凍得發紫的少婦,她正在紡車前,借從外麵射進來的微光不快不慢地紡著棉紗。她旁邊坐著一個懷抱火籠的老太太。老太太的目光一會兒注視少婦,一會兒又轉向棉籃。她拖過棉籃數數棉條,突然伸出右手抓住少婦的頭發,用左手將少婦的頭按向棉籃,獰惡地挑起雙眉,惡狠狠地說:"你數數,這麼久你紡了幾根棉條?"隨即就是"啪"的一巴掌打在少婦臉上,嘴裏還罵道:"沒用的東西,白吃老娘的飯!......"

少婦的眼淚像斷了線的佛珠一樣滾在地上。這少婦名叫張禮修,從嫁到趙家以來,謹守"三從""四德",對婆母言聽計從,逆來順受。她的婆母的家庭教育理論是"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會變壞"。所以,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對媳婦的言行是否過分。

禮修的丈夫趙嵩是縣衙司爺,一天他回家摸到禮修手上的鞭痕,心疼地問:"這鞭痕是從哪裏來的?"

"不小心劃破了的。"禮修回答。

"我不信,母親打你是嗎?"丈夫心疼地問。

"母親待我很好,她怎麼會打我呢?"禮修掩蓋著真相。

趙嵩說:"睡吧!我明天問媽就知道了。"

一聽趙嵩要去問婆母,禮修就緊張起來。她知道,如果丈夫去問婆母必將帶來一場家庭風波。所以,她撒嬌地說:"官人,你若心疼我就不要去問嘛!"

"為什麼?"趙嵩不解地問。

"婆婆嚴格要求我是為我好,我們怎能辜負她一片好心而去責怪她呢!"禮修解釋道。

"為你好也不該打你呀!我知道媽的脾氣不好,我不把這事說清楚她以後還會動不動就打你。"趙嵩堅持要去找母親。

禮修懇求著說:"官人,有你疼我,我受點委屈算什麼。自從公公死後,家裏沒有多的人,在不順心時,她不拿我出氣,找誰出氣?我們要理解媽的苦衷。你若愛我就應該多回來陪陪媽媽,你是他的親生兒子,她在孤獨寂寞時更需要你的關心......"

趙嵩緊緊摟著妻子,他沒有去問母親而是花更多時間回家陪母親。

禮修回到娘家,從不給父母提起婆母怎麼對待她。有幾次村裏的婦女看到她身上的傷痕也多次問她是否受到婆婆的虐待。她總是說:"沒有的事,是勞動擦傷了的。"她還常在別人麵前誇婆婆善良、賢德,待她很好。

一天,趙嵩的母親在趕集時碰上一些村裏的年輕婦女。那些婦女都很尊敬她,讚揚她是賢德、善良,善待媳婦,讓她們羨慕的好婆婆。她不解地問:"你們為什麼說我是好婆婆呢?"

那些婦女異口同聲地說:"你還不知道,你媳婦經常在我們麵前說你好呢!"

趙嵩的母親聽了這話既慚愧,又感動。此時她才認識到,禮修是個好媳婦。從那以後她不僅不再虐待禮修,而且逢人便誇媳婦賢德、孝順,使禮修成了好媳婦的榜樣。有的丈夫還對妻子說:"如果你能像禮修那樣賢德、孝順,我就不會夾在婆媳之間左右為難了。"

婆婆重病不起。禮修日夜守在床前,端尿擦便,熬藥送茶,喂飯洗澡,比親閨女還關心、孝順。趙嵩的妹妹要留在家裏照顧母親。母親對她說:"你回去吧!我不需要你回來照顧我,你要像你嫂嫂一樣侍奉好你的公婆,將來你的兒媳也才能這樣孝敬你。"

禮修的敬老美德在全縣普遍傳播,朝廷知道後,將她樹為學習的榜樣。

(史料來自《華陽國誌》、《後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