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鍾何講?”楊駿問道。
“在上元時節,於晨時子時兩個時辰,各食其肉身三兩六錢,可得萬劫長生不老之身,與天地同壽。”
“如何找到如來的肉身?”楊駿追問道。
“不難,不難,就在天子腳下,長安城內,時機到了,腳下有金色蓮花湧出的那個人就是了。”
“胡說,長安是舊都,天子腳下是洛陽。”
和尚聽了大笑不止。
“既然你說長安,那就是長安。如來的肉身何時來長安?” 司馬炎急問道。
“不急、不急,佛猴現身的時候,自然就來了。”
和尚說罷,望空中一跳而去,不見了蹤影。
司馬炎等人聽了,都以為是個瘋僧,也沒十分在意。兩年後,司馬炎去世,童謠也漸漸沒了消息。
晉自司馬炎死後,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國力日衰。在胡僧解讀童謠後的第二十九年,晉朝首都再一次由洛陽遷至長安,童謠又漸漸傳唱了起來。又過了三年,也就是公元316年,長安失陷,晉朝遂衣冠南渡、偏安江南。
在此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裏,這個童謠從長安傳遍大江南北,隻是在長安城裏,從來沒有人見過腳下湧出金色蓮花的人,也沒人知道佛猴在何處現身。
在北方持續的戰亂中,諸雄中出現了兩位英雄,一個英雄就是大魏皇帝拓跋珪,先破高車諸部,後破柔然,再破後燕,稱霸華北,並於公元398年即皇帝位,定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
另一個英雄是大秦高祖姚興,從公元400年起,先破西秦乞伏乾歸,征服隴西,後越過黃河西進,先滅後涼,後逼降南涼、北涼和西涼,占據西方重鎮姑臧。至此,大秦的疆域南至漢川,東逾汝潁,西控西河,北守上郡,居山河之險,定鼎關中,置都長安。
晉初時,天下共有司、豫、兗、青、徐、冀、幽、並、雍、涼、荊、揚十二州。後滅蜀分益州置梁州,在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又分益州設寧州,分幽州設平州,至江左後得荊、揚、交、廣四州,後分荊、揚之地設江州,分荊、江之地設湘州,此時天下共有二十一州。晉占揚、江、湘、交、廣、寧六州,秦定都長安,據雍、涼、秦、司四州,魏領並、幽、翼三州,其餘州郡皆在分據之中。
此時在南瞻部洲,晉、秦、魏三國稱雄,另有南、北二燕分據,南燕慕容德置都於青州廣固城,北燕慕容熙置都於平州龍城之地。
晉以金為德,尚黑;魏以土為德,尚黃;秦以火為德,尚赤。
說話間,到了義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5年。大秦的國都長安城裏,三月初六這天早晨,鍾鼓齊鳴過後,眾大臣依次走進太極殿,文武位列兩側,三呼萬歲。時大秦皇帝姚興朝中,不設丞相,依漢製、著漢服,以太子姚泓錄尚書事,統管百官,以左右仆射尹緯、姚晃輔政,時文有姚顯、梁喜、範勖、薑龕、淳於岐、郭高等,武有姚碩德、姚緒、姚衝、唐小方、狄伯支、楊佛嵩等,一時文賢武德,人才濟濟。
姚興端坐在龍床之上,頭戴通天冠,黑介幘,前後十二流旒,垂白玉珠,身長七尺六寸,著黑龍袍,走紅領邊,上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十二華章,頜下微微虯須。
姚興自24歲被立為太子,其父病重,臨危受命,東征西伐,終於定鼎關中。姚興此年雖四十不到,但因多年勤於國政,頜下一寸餘長的海須,已經有了少許的雜色。
姚興因為近日喜事連連,精神格外飽滿,滿臉笑意。在年初的時候,由龜茲國把神僧鳩摩羅什迎入長安。那大和尚年近七旬,麵似二十少年,不圖樓閣,隻願茅茨築屋,草苫屋頂。姚興就在圭峰山下逍遙園中,千畝竹林之內起草寺,起名草堂寺,供大和尚入住傳經。
姚興自幼信佛,對鳩摩羅什十分尊重,每隔十日,必定要沐浴更衣,前往草堂寺聽法。次日朝會上,也先與眾大臣探討佛事。
“眾卿,寡人昨日聽法,聽大和尚講,我們凡人所居欲界共有六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寡人想知道,那佛主大雷音寺在何處?” 姚興笑著問道。
“陛下,老臣聞說,那大雷音寺在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那山高有幾萬仞,凡人隻能仰息,無法到達。”
老臣薑龕出班回道。
薑龕號稱關隴三老,博學多聞,門下學生數千,所以每每姚興所問,必有所答。
“若凡人無法到達,中原卻不斷有僧人前往靈山求取真經,這又是為何?”
“經分三部,即《法》、《經》、《論》三部,此三部經書共計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西賀牛洲凡信佛都無不略通一、二,我東土僧人前往西賀牛洲,多者可得十餘卷,少者可得三、五卷,故此我東土經文各異,所注也不同。”
“看來,隻有我國大和尚所釋經文才是正解。”
姚興點點頭稱讚道。
“陛下,晉國恒玄內亂已經平息,晉安帝已經從江陵返回建康。劉裕、劉毅、何無忌三人起兵平叛有功,被封為三公。”
左仆射尹緯年近七旬,須發皆白,出班奏道。
“晉自立國,屈指算來,已經一百四十年,可惜國運日弱,人丁不盛。晉安帝天生癡呆,事事不能親政,更何況還有盧循之亂,依寡人看來,終不得長久。”
“雖說晉國國力日下,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朝廷裏還有王、謝兩族輔助,且大晉還有一個賢後。”
“皇後王神愛雖說是大名士王羲之的孫女、王獻之的愛女,她一介女流之輩,如何能安邦定國?”
“王皇後雖說是一女流,但是天性聰明,內藏社稷之策,外有教化臣工之計。現在司馬一族可用之材不多,王、謝二族都聽令於她。往往國家大事,都是眾臣商議,最後由王皇後決定用否。以老臣所見,其雖是一女流,也有一代仁君風範。陛下,倘若假以時日,大晉江山穩固,不排除再有北征之意。” 尹緯解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