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但所謂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生理疾病,同時也是指心理及社會適應等的良好狀態。現代科學研究表明,30%~70%病人的疾病與心理因素、生活境遇有關。心理、社會因素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實際上比想象的更廣泛、更複雜。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為數更多、危害更大。所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健康的身體。人的心理方麵的良好狀態或素質是日後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基礎。
人的素質與心理素質的關係
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提高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注重人才對知識的掌握和智力水平的高低,20世紀中期,社會開始注意到技能的重要性,強調知識與技能並重。到20世紀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地表現出來。社會不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物質生產和社會製度的現代化就無法實現。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使取得某些成就,也不能持久和最終成功。美國有位教育家曾在調查了眾多的成功人士後得到這樣的結論: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們的學識和專業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方麵的能力,可以推論,當代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末來的競爭能力。
當代學生素質麵臨嚴峻考驗
21世紀是科技突飛猛進,社會日新月異,情況瞬息萬變,問題層出不窮,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麵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其麵臨的壓力也愈來愈大。學業上要競爭.就業和工作也要競爭,優勝劣汰,心弦緊繃,各種文化交彙融合等等,都給現代青年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衝突。可以斷言,2l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會受到更為嚴峻的考驗。誰的心理準備充分,誰在心理狀態上勝人一籌,誰就是贏家。
因此,研究和強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誌力、思維力、創造力及自信心等。已經成為高校在這場教育變革中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