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 / 2)

人的心理怎樣才算健康?以什麼作為心理健康的標誌?這一係列問題一直是研究者所集中探討的。許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標準。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十多年的研究,提出十條標準: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悅納自我、控製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調適自我、設計自我;滿足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麵的素質全麵發展。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麵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製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問題等方麵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前途的看法,是關係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係十分密切,是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補充。我們認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個層次,即政治觀點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屬於心理方麵的問題,而並非道德品質或政治觀點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二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覺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又會促進中學生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學記》中說:“知其心,長善而救其失。”講的就是這個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對於改進德育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學生心理特點,有利於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正如《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中所指出的:“要積極開展青春期衛生教育和指導,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中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一項測驗表明:“一部分學生學業成績低下是由於心理素質造成的。”學生心理素質好,學習質量就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

維護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策略

(1)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心理健康教育

據調查:“有41.0%的學生認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廣播,37.2%的學生認為是黑板報,21.8%的中學生建議開設健康教育課。”因此,學校要采用開設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電視、錄像、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要求,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轉變不良行為,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