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途徑選擇
選擇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途徑,對於提高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我國當前中學教育實際和中學生心理健康實際,應在以下幾個方麵著力。
(1)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直接關係到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高尚的校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良好的教學秩序、寬敞的教室、衛生清潔的食堂、溫馨舒適的宿舍等,不僅能美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因此,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但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生活,而且也有助於緩解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壓力。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熏陶、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也是提高心理素質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
(2)創設良好的人際人際關係環境
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對愛、關心、尊重等交往活動的需要,在重要性上並不亞於食物性等生理需要。如果這類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像吃不飽而營養失調一樣,導致心理上的失調。對於剛離開親人嗬護的學生來說,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具有特殊的意義。為使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交往意識。人際關係是個互動的過程,一個人隻有主動與別人交往,並在交往中尊重和信任別人,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喜歡、尊重和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學校還應創造各種條件,支持中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往,如開展校與校之間、班級之間的聯誼活動、文體活動等,以便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學生的交往能力,掌握有關人際的技巧。
(3)發揮心理教育課程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思想政治課開設了一定的心理教育內容,要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因此,根據相關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如結合記憶、思維、注意等認知部分的教學,讓學生分析了解自己記憶、思維、注意等心理品質,揚長避短,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結合情感、意誌等部分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健康的情緒、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誌品質。結合個性心理等部分的教學,可培養學生樂觀向上、開拓創新、獨立自主等良好的個性。發揮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功能,教給學生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是能否取得心理素質教育效果的關鍵。
(4)積極開展心理谘詢活動
學校心理谘詢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學校心理谘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設機構,是谘詢人員對於求詢、對於求詢學生從心理上進行幫助的活動,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糾正心理上的不平衡,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社會和學習適應能力。學校心理谘詢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個別谘詢、群體谘詢、電話谘詢、心理谘詢等多種形式。谘詢的內容涉及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麵,如學生的入學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早戀問題等等。實踐證明,心理谘詢是消除學生心理困惑,使學生走出心理誤區,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時代呼喚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保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