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理素質的結構與心理素質教育(3 / 3)

(1)基礎優化功能

學生德、智、體、美諸種素質的提高和有效發展都必須以心理素質為基礎和中介,他們的健康發展都要以正常的、健全的心理發展為前提。如果學生沒有必要的、正常的認知素質、包括一般認知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元認知能力,如學習、活動的意識性、計劃性、監控性,沒有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品質和意誌品質。沒有抱負水平、獨立性、求知欲、堅持性、自信心、自製力、責任感、理智感、創造性等個性心理素質的參與,任何學習、活動都將失去基礎和中介而化為烏有。同時,如果青少年兒童出現適應性障礙,身心失調、情緒失調、學習心理失調、交往失調以及挫折承受能力差,他們也不可能進行高效的學習活動。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消除心理障礙,化解心理矛盾,可以為學生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交往、活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為他們的社會文化素質的健康發展提供心理基礎。

(2)執行操作功能和動力調節功能

心理素質是人的其他素質發展的加工器、監控器、發動機和調節劑。學生的德、智、體、美諸方麵素質的發展,正是依靠心理素質的執行、操作功能得以實現的。學生所接觸的知識信息、道德準則、客觀事物等一切外界對象,正是依靠人的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這個信息加工器,通過觀察、記憶、思維、想象、注意等心智加工過程,逐漸被個體內化並積澱下來。

在加工處理外界信息的過程中,受到意識性、計劃性、監控性等元認知因素的調節、監督和控製。而抱負水平、自信心等個性心理素質則為信息的加工處理提供動力,發動、激勵加工操作活動,維係加工操作活動的進行和完成。少年兒童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與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心理活動機能的發展水平和心理潛能的發掘程度,取決於認知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適應性素質的發展水平。

(3)社會化保障功能

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是由兒童向少年、青年的過渡,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社會化是其成熟的主要標誌和必要條件。社會化強調社會教化作為外部動因必須通過個體內化才能得以實現,個體內化是社會教化實現的內部動因。隻有充分調動內在動因,才能將社會、家庭和學校所要求的知識技能、道德觀念、意識形態等內化青少年兒童的自身素質。顯然,心理素質教育在青少年兒童內化社會規範和知識信息的進程中存在特殊的保障作用。

在學生學習掌握基本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方麵具有健全發展功能。心理素質教育一方麵強調遵循青少年兒童認知和個性發展的共性規律、發展任務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麵也強調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既要保證群體素質的整體提高,又要促進個體積極、主動、健康發展。

在遵從社會規範及適應社會生活方麵的契合防治功能。心理素質教育通過引導學生樹立心理健康觀念,培養和增強他們積極適應、自我調節的能力和技巧,與他人、社會協調相處,建立良性互動的人際關係。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對於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障礙具有診斷、預防和矯正作用。

當然,心理素質教育的這些功能的發揮,還有待於心理素質教育的操作係統的科學構建,心理素質教育的科學方法和途徑的合理選擇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