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藥酒的製備方法
藥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醪”的論述,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根據曆代的醫藥文獻記載,古人的藥酒與現代藥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藥酒多以釀製法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藥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乙醇含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乙醇含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製法的。
製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根據我國古今醫學文獻資料和家傳經驗介紹,配製藥酒的方法甚多,概括起來,目前一般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1.煎煮法
將處方中的藥材碾成粗塊,全部放入鍋內,加水高出藥麵6~10厘米,浸漬4~6小時,加熱煮沸1~2小時,過濾,再複煎一次,合並兩次濾液,靜置6~12小時,取上清液加熱濃縮成稠狀清膏,一般生藥5千克煎成清膏1.5~2.5千克,待冷後加入與清膏等量的50~60度白酒,攪拌均勻,放入瓶或缸內,密封7天左右,取上清液過濾,裝瓶密封即可。
此法用酒量少,服時酒味不重,但是易揮發的芳香性藥物不宜煎煮。
2.浸漬法
浸漬法,即直接用酒浸泡藥物,製成藥酒,包括冷浸和熱浸兩種。
(1)冷浸法。將處方中的藥材打成粗粉,直接放入或裝進布袋或麻袋中,放在適當的容器內,加入規定量的白酒或黃酒,一般為藥材量的4~6倍,將容器加蓋密封。浸漬時間,根據藥物性質和要求而定,一般浸漬半個月左右,冬季更長些,然後壓榨取液,過濾澄清,裝瓶密封即可。冷浸法適用於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且藥材量不多的情況,也適用於含揮發性成分較多的藥材。
(2)熱浸法。將處方中的藥材打成粗粉,放在容器裏,加入50度左右的白酒,一般為藥材量的4~6倍,或根據處方規定量,然後隔水加熱,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酒會揮發,以見藥麵出現泡沫為度,立即離火,連酒帶料倒入大口容器中,趁熱時密封靜置10~15天,取上清液。殘酒壓榨取液,過濾澄清,與前上清液合並後裝瓶備用。熱浸法適宜於藥料眾多,酒量有限或用冷浸法藥材有效成分不易浸出的情況。
浸法操作簡單,設備簡單,對含樹脂、大量澱粉的藥材尤其適宜。
3.釀製法
將原料加水煎熬,過濾去渣,濃縮成藥汁。有些藥物如桑葚、梨、楊梅等,可以直接壓榨,取得藥汁。再將糯米蒸熟,把糯米飯、藥汁和酒曲拌勻,置於幹淨容器內,加蓋密封,盡量減少與空氣接觸,保持一定的溫度,4~6天即成。
4.滲漉法
滲漉法是采用溶劑通過滲漉筒浸出藥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滲漉法不僅提取效率高,同時節約溶劑,是較常用的工業提取方法,但不宜用揮發性很強的溶劑。一般常用的溶劑為不同濃度的乙醇、酸性或堿性水等。
家庭製備藥酒多采用浸漬法,而滲漉法一般隻用於工業大規模生產用。
(三)製備藥酒的注意事項
製備藥酒有許多環節,除掌握其配製工藝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所配製的藥酒與所要治療的疾病相符,配製補酒也要根據本身氣血的盛衰,五髒六腑的偏盛與不足,來選擇適宜的藥酒方。
(2)每次配製藥酒不宜過多,一般5千克左右。若病未愈,可再配製,這樣可避免浪費。
(3)處方內的藥物一般不要任意改動或增減劑量,必要時可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處理。
(4)所用的藥材必須潔淨或新鮮。質次、偽劣者均不得使用。
(5)凡配製藥酒所用的一切用具、容器均要潔淨、完好,並作必要的消毒處理。
(6)配製時所用白酒、米酒、黃酒,應選用優質品。劣質的酒用於藥酒,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
(7)在服用藥酒前,應注意是否有變質、汙染等異常現象和異味,如有,則不要使用,以免發生急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