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糖尿病的心理挑戰(1 / 1)

糖尿病的病因除遺傳、病毒、代謝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外,與心理因素也有密切關係。醫學研究證明,持續的心理應激,可導致丘腦—腎上腺髓質和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發生變化,使胰島分泌出現障礙,從而誘發糖尿病。因此,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心理調適尤為重要。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身心康健地走過一生,沒有人喜歡被貼上“病人”的標簽。尤其當這個疾病是隻能“控製”,沒有辦法“根治”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等這些疾病一旦發生,幾乎就注定要跟隨我們一輩子。俗話說,“好漢隻怕病來磨”。許多患者覺得糖尿病是一種煎熬,是人生的挫折或打擊。就像人生必須麵對的種種挑戰一樣,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的患者驚慌失措,到處尋求偏方,不但傷身而且有時還被騙錢;有的患者滿不在乎或是逃避現實,使病情延誤。直到有急性或慢性並發症使身體極度不適,才被送到急診,這時許多器官受到的傷害可能已經無法挽回,徒然留下殘障或失去寶貴生命。隻有坦然接受並且勇於麵對的患者,才能夠將糖尿病對我們的傷害降到最低。

然而對糖尿病的調適並不是單一的,也大多不是個人可以獨自完成的。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曾經曆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彷徨、憂鬱最終坦然接受等不同的心理階段,也有患者沒有辦法度過接受的階段,受困在無法逃脫的情緒深淵裏,使彩色的人生變成黑白。

本章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闡述心理壓力對糖尿病的影響,並提供患者自我管理壓力之道,以及患者的親人及同事可以協助的方式。後半部以問答的方式,解答糖尿病患者心中常有的疑惑,期使患者能以更積極、更自信的態度來麵對糖尿病。

TIPS

糖尿病與憂鬱症

憂鬱症是困擾現代人的重大疾病之一。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比起非糖尿病患者群更容易患憂鬱症,糖尿病患者容易有疲倦、提不起精神、情緒低落等情況。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疾病本身和並發症,或是來自與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但是反過來說,糖尿病的治療需要患者積極的藥物順從性(和醫師配合)、積極的生活形態調整(和營養師、教師、患者會、家人等的互動),而憂鬱所造成社交障礙和缺乏積極性等症狀,會使患者沒有糖尿病與憂鬱症辦法為自己做這些事,進而影響糖尿病的控製。所以憂鬱和血糖控製不良就變成互相加強的惡性循環。糖尿病患者應該自己照顧自己;我們也要開心、鼓勵我們患有糖尿病的親人或朋友,一旦發現有疑似憂鬱症的情況就要向精神科醫生請求幫助,不要陷入憂鬱症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