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初等教育普及計劃”的內涵(1 / 3)

一、“初等教育普及計劃”製定的背景

印度憲法規定,確保所有兒童都能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直到他們年滿14歲為止。自獨立以來,提供普及化的初等教育一直是印度國家政策的突出特征,在《國家教育政策》和《1992行動計劃》等文件中著重闡述了這個問題。為了實現初等教育的普及化目標,印度中央政府製定實施了若幹措施,包括:操作黑板計劃;非正規教育計劃;教師教育計劃;性別平等教育規劃;政府午餐計劃;縣初等教育計劃(DPEP),等等。各邦也實施了一些具體的教育項目,如安德拉邦初等教育項目,比哈爾邦教育項目,北方邦全民教育項目,等等。

印度政府認識到,要想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必須為所有人提供初等教育,因為,初等教育能夠提高人類幸福水平,提高人類預期壽命,減少嬰兒死亡率,改善兒童營養狀況,研究早已表明普及初等教育能大大促進經濟增長。

(一)憲法、法律和國家政策有關初等教育普及的規定

印度的憲法、法律和國家政策一再堅持要求盡快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的事業。

1949年11月26日製憲會議通過了印度第一部《憲法》,1950年正式實施,其中第45條規定:“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規定——國家應盡力在本憲法實施後的十年內,對於十四歲和十四歲以下的所有兒童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第46條規定“增進表列種姓、表列部族和其他弱勢階層的教育和經濟利益——國家應特別注意增進人民中弱勢階層之教育與經濟利益,特別是‘表列部族’和‘表列種姓’的教育和經濟利益,並應保護彼等不受社會之不公待遇與一切形式之剝削。”

1986年印度議會通過了《國家教育政策》,強調“要在進入21世紀之前,確保為所有兒童提供令人滿意的免費義務教育,直到他們年滿14歲為止”,並要求盡早實現憲法第45條的規定。

1993年印度最高法院Unnikrishnan判決中提到:“(印度)國家的每個兒童或者每位公民都有權利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直到年滿14歲”。

1998年教育部長決議:“應把普及初等教育當做我們的曆史使命來追求,重視采取綜合的方法來實現初等教育普及化”。

《初等教育普及化曆史使命國家委員會報告-1999》提出,應把普及初等教育當做我們的曆史使命來追求,重視采取綜合的方法來實現初等教育普及化,重視縣級初等教育計劃的籌備和各項實施工作。該報告支持教育的基本權利,希望為了實現初等教育普及而迅速行動。

(二)印度獨立後采取的初等教育普及的主要措施

1.推行“10+2+3”學製。印度於1964年成立的教育委員會對教育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其中提出,在全國實行統一的“10+2+3”學製。1968年印度議會通過了第一份《國家教育政策》,規定要在全印實行統一的“10+2+3”學製。

2.開展非正規教育。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決定要在較大範圍和所有教育階段製定非正規教育計劃,大力推行非正規教育計劃。雖然70年代就提出了非正規教育計劃,但是直到80年代末才開始實施,90年代得到較大發展。

3.操作黑板計劃。印度1986年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提出要實施“操作黑板計劃”(OperationBlackBoard),以改善初級小學的基本教育設施。

4.縣初等教育計劃。縣初等教育計劃(DistrictPrimaryEducationProgram,簡稱DPEP)於1993年實施,把縣作為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規劃單位。

5.營養午餐計劃。營養午餐計劃(Mid-DayMealscheme),全稱為全國初等教育營養資助計劃(NationalProgrammeofNutritionalSupporttoPrimaryEducation),於1995年8月開始實施。

此外,印度還采取了繼續推行不留級製、實施教師培訓計劃、開展全麵掃盲運動等措施,促進初等教育普及化目標的實現。

(三)20世紀末印度初等教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上述措施的實施,印度已在初等教育階段增加學校、教師、學生數量幾方麵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國學校數量增長了4倍,從1950-1951年的23.1萬所學校增長到1989-1999年的93萬所;初級小學入學人學增加了6倍,從1920萬增長到11000萬;高級小學階段,同時期入學人數增長了13倍,而女生入學人數創紀錄地增長了32倍;初等教育階段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了100%。入學機會已經不再是一個大問題。在初級小學階段,全國已經有94%的農村人口在1公裏內有了教育配套設施;高級小學階段,84%的農村人口有了教育配套設施。

2000年,印度小學適齡兒童高達1億多人,小學適齡兒童注冊人數9500多萬,毛入學率為94%,淨入學率為79%。毛入學率和淨入學率相差15%,說明印度小學階段留級率高或者是兒童上學年齡比較晚。小學適齡兒童輟學率為15%。

2000年,印度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4%,而我國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隻有2.9%,印度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百分比為12.7%,我國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百分比為13.0%。?可以看出,印度對教育的發展極為重視。

印度獨立後60多年來,初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另一方麵,初等教育普及化要求有極高的兒童入學率和極高的入學鞏固率,並且所有的居住區都有教育設施。雖然20世紀90年代印度在教育指標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在不同的邦和縣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例如,小學淨入學率從比哈爾邦的63%到喀拉拉邦的98%不等,差距明顯。到20世紀末,印度輟學率仍然很高,在全國2億6-14歲年齡組兒童中,還有5900萬兒童沒有入學,在這5900萬失學兒童中,有3500萬是女孩,有2400萬是男孩。存在於表列種姓和表列部族中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女童、表列部族和其他弱勢群體兒童呈現出低學習成就和低入學率的狀況。全國仍有至少10萬居住區(habitation)在1公裏內沒有教育設施,加之一係列係統問題,如學校基礎建設不足、學校運作不良、教師曠課率高、教師短缺、教育經費不足、教育質量差等等,印度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還任重而道遠。?

總之,到20世紀末,印度尚未實現初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印度中央政府開展了“初等教育普及計劃”,期望在這項計劃的開展下,初等教育普及化這個拖延了50年仍未達到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

二、“初等教育普及計劃”的涵義

印度“初等教育普及計劃”,印地語叫SarvaShikshaAbhiyan,簡稱SSA,實施時間從2001-2010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SSAI,從2001-2006年;第二個階段,即SSAII,從2006-2010年。

“初等教育普及計劃”(SSA)是印度政府的一項旗艦計劃,通過要求按照限期完成的一係列完整的實施步驟,中央政府與邦政府緊密配合實現初等教育普及化,重視分散管理規劃和社區自主權。它的基本目標是到2010年為所有6-14歲年齡組兒童提供有用和相關的教育,更高目標是通過教育彌補社會和性別差距。這項計劃的第一階段已於2006年結束,從2001年至2006年這五年中,SSA得到了世界銀行、英國國際發展部和歐盟的支持與資助。在第二個階段,這些發展合作夥伴繼續為SSA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