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同的飛機,飛行控製率不同,但是,所有的思路都是相通的,一種型號研製成功,另外的型號,都會跟著不斷地冒出來。
甚至,專門的變穩機,就是通過輸入不同的控製率,來模擬不同的飛機的飛行特性,達到一種飛機,可以研究很多飛機的飛行規律的目的。
“現在,我們飛控的硬件,已經完成了研發,我們專門造了一架變穩機。” 宋文驄說道:“我們用殲教七改裝出來了一架電傳操縱變穩型空中試驗機,用來進行電傳係統實驗。”
在曆史上,是由殲6改裝而成,而現在,為了加快實驗進度,成飛改裝了一架殲教七用來實驗,前艙改裝為評審試飛員艙,采用電傳操縱係統的後艙為安全駕駛員艙,同時保留了原來的機械式操縱係統。兩艙駕駛杆之間的拉杆經電磁離合器,協調電傳操縱以及機械縱前後杆的脫開和齧合。這樣,在進行電傳操縱實驗時,一旦電傳操縱出現故障,經應急切斷開關,可以使用機械操作進行操控。這也是選擇雙座的殲教七來改裝的原因,它加裝了數字式氣動變穩係統、模擬式電液伺服人感係統、數字式目標跟蹤顯示係統、機載數據采集記錄和遙測發射係統、試驗信號放大器、大氣擾流信號發生器和各類傳感器、變換器、電氣和液壓副件等各種部件,現在已經完成了硬件研製,準備進行試驗飛行。
“電傳操作,是個新鮮事物,在國外,很多戰機在使用電傳操縱的時候,都先後發生了故障,我們不能犯同樣的錯誤,要用科學規律辦事。”姆哈馬德說道:“電傳操作,硬件很重要,軟件更加重要,貴方的軟件,研製的進度怎麼樣?”
對於電傳來說,飛行員不再控製每一個舵麵,飛行員通過推動操作杆,給飛控計算機輸入信號,飛控計算機判斷飛行員的意圖,控製各個舵麵進行動作,這樣,程序的優劣,直接決定了這套電傳係統的飛行品質如何。
聽到姆哈馬德這麼專業的問話,宋文驄說道:“現在,我們正在加大力量,克服這個難關,隻是這是套新的係統,我們缺乏足夠的專業方麵的人才,而且,也缺乏領軍人,我想自己來牽這個頭,共同攻克難關。”
缺乏領軍人物,宋文驄是飛機的總設計師,同時,他也要帶頭,抓起飛控的研製來。
也沒有多少可研究的了,發動機,航電,這些難關都已經被攻克,就剩下一個機體了,重中之重,就是這個飛控。
不過,畢竟這是設計戰機,有方方麵麵的東西需要考慮,總設計師,一般是不擔任具體的某一項的負責人的。
聽到宋文驄的話,姆哈馬德突然在腦子裏冒出一個人來,說道:“你們這裏,不是有一個叫楊偉的嗎?”
楊偉,後世鼎鼎大名的一個人,因為,他是成飛的頂梁柱,也是殲-20的總設計師!
1963年生,85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同年分配到中國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現在,他才剛剛進成飛一年,資曆尚淺,隻是一個新的研究員而已。
但是姆哈馬德知道,這是一個年輕的工程師,同時也充滿理想和抱負,而且有刻苦鑽研的勁頭。當年,在研製殲十的時候,他是電傳飛控係統的組織者和開拓者。在國內無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他在查閱、摸清、吃透大量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帶領其他技術人員,開展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實施全係統數字仿真和原理試驗,最終確定了方案、闖過了難關。當年殲十試飛的時候,第一次飛行,就是靜不穩定的,而在整個試飛過程中,沒有一次因為飛控的原因而墜機。
後來,他成為了雙座殲十,外貿的超七,以及新的殲-20戰機的總工程師,成為共和國天空的戰機製造專家,正是因為有了他,才有了後世的強大的自研戰機。
現在,姆哈馬德提出這個人來,雖然有些突兀,但是,姆哈馬德隻要找個借口就行了,比如,通過己方在這裏的研究人員,得知了這個楊偉非常優秀之類的。現在,成飛最需要這樣的人脫穎而出。
“你是說去年分配過來的那個研究生嗎?”宋文驄說道:“他的確很有鑽研的勁頭,但是,他畢竟太年輕了,今年才二十三歲。”
連楊偉的年齡都知道,看來宋文驄對楊偉這個人,印象也是相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