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拓展與互融(2 / 3)

3,中央市場

中央市場於1937年落成,建築物外形方正,線條簡練,外形平實,類似機械化批量生產的產品,是包豪斯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

第五節尖沙咀鍾樓

尖沙咀天星碼頭,昔日前九廣鐵路總站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鍾樓,見證了九龍半島乃至香港90多年的發展,寫滿了曆史的滄桑,是九龍半島的標誌,1990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跡。

19世紀末,港英當局決定興建九廣鐵路,並將總站設在這裏。如今的尖沙咁漆鹹及梳士巴利道,就是當年興建九廣鐵路時填海而成的,1913年九廣鐵路尖沙咀火車站開始興建,1916年3月28日尖沙咀火車站正式啟用。據說當時人們由歐洲大陸搭乘個世界最長途的火車到達這裏。作為英國在遠東地區的鐵路總站,政府便匠心設計具代表性的鍾樓。鍾樓始建於1915年,由馬來人哈伯主持設計修建。由於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工程一再拖延,直至1920年安裝上一座重達1噸的報時大銅鍾後,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鍾樓。鍾樓原位於九龍火車站裏,是九廣鐵路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高45米,樓頂裝有7米高的避雷針。鍾樓本體部分由紅磚砌成,四角嵌有花崗心,外觀古樸素雅,造型簡潔大氣。方形柱樓上的塔樓圓形穹頂巍峨秀麗,與香港文化中心滑梯式頂和諧相處,交相輝映。每至夜間,大銅鍾的報時鍾聲,可傳達數裏之外。從此,清越悠揚的“維港鍾聲”,也成了香港美景之一。大鍾從1921年的3月22日下午開始運行,在1978年九廣鐵路火車站遷往紅磡,舊火車站拆除時,鍾樓上的大鍾也末停運過。如今,鍾樓依然運行著,在港島及維多利亞港停泊的遠洋巨輪都能看到,用以校時,用以標航。

第六節傳統佛寺園林

魏晉南北朝一直被公認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初步確立了園林的美學思想。莫定了中國風景式園林發展的基礎,同時也誕生了中國古典園林又一新類型——佛寺園林。由於佛教的流行,使得佛寺園林大量出現,並逐漸興盛起來,在南北朝達到項峰。香港傳統佛寺園林是中國南方佛寺園林的一個縮影,因為大多是民間自發興建,所以一般規模不大。

在我國園林文化中,佛寺園林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特色,佛教院的園林風景更為僧俗文人所讚詠。佛寺僧尼在梵唄參禪以求將來登入西方琉璃五色極樂世界淨土的同時,對現世佛寺殿閣僧舍及環境的建築與布局是十分講究的,往往把佛寺建成一個既可供信眾燒香拜佛,又可供遊覽觀光的園林。在世俗人看來佛寺園林即為現之“淨土世界”。佳樹婆裟,崇閣畫棟,人境與佛境乃咫尺之近。

1,大嶼山寶蓮禪寺

寶蓮禪寺是香港最著名的十方叢林,香港五大禪林勝地之一、位於人嶼山昂平高原,介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山門之前,左有木峰天壇大佛、法華塔,右有蓮花山與獅子石,堪稱嶼山聖境。

寶蓮禪寺初期名為大茅蓬,始建於1906年,1924年,改名為寶蓮禪寺。1925年,寶蓮寺初次舉行秋期傳戒,3年後,寺內大雄寶殿、方丈室、客堂等相繼落成。翌年又建成五五觀堂。1930年後建成韋陀殿、彌勒殿、山前妙法蓮華經塔,山後羅漢塔、禪堂及東西兩旁石圓門、山門“妙湛總持”牌坊。

1937年,地藏殿建成,殿中供奉有重大200公斤地藏菩薩銅像。又鑄重1000餘公斤銅鍾一口。建立安樂室,作為紀修和尚冥總之所。1938年於南洋請回玉佛一尊,供奉於大殿。1952年,在大殿後建如是室,1953年,建華嚴塔,載建指月,改五觀堂為真香閣。1970年天壇大雄寶殿落成。1993天壇大佛建成開光,使得寶蓮寺更成為聞名中外的名刹之一。

寶蓮禪寺具有完整的禪宗寺廟建築特點,呈三層梯進,前殿為韋陀殿,內設有代表風、調、雨、順四大護法天王像和皆大歡喜的彌勒像,中殿為大雄寶殿,內供三尊大佛,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左為如來佛,右為阿彌陀佛。大殿下層是羅漢堂,內有500羅漢像,堂中央供奉觀音菩薩。後殿為藏經閣,內供奉有玉佛,珍藏有7173卷清刻龍藏經。

2,羌山觀音寺

羌山觀音寺,香港五大禪林勝地之一。始建於1910年,由頁善開女修士(又名東姑)開山,建淨室五幢,名“積善堂”,又名“蓬瀛古洞”,因當地居民常往參拜洞內供奉之觀音大士,故俗稱為“觀音廟”。

1990年6月觀音寺重建,占地8200平方米,耗資4000多力元,1993年1月3日舉行重建落成開光典禮。重建後的觀音寺係參照北京頤和園佛香閣為藍本,故氣象壯嚴典雅,建築布局在香港梵宇中更獨樹一幟。

觀音寺重建後的新殿在後山上層、髙24米,分三層,喻佛、法、僧三寶,故又名三寶殿。頂層為萬佛閣,圓拱形樓頂安奉一萬尊佛像圍繞,中奉五方佛,居中之毗盧遮那佛,法身高1.2米,其餘東南西北各有尊身高1米的佛像,合稱五智如來。中層為藏經樓,存放三藏十二部藏經及佛藏典籍,殿內供奉三大士聖象像,包括大悲觀音菩薩、太智文殊菩薩及人行普賢菩薩。底層為觀音殿,中奉觀音菩薩像,寶相慈妙莊嚴,手執法器,垂護眾生。4.9米高的十一麵千手千眼觀音像兩旁各賞八尊栩栩如生的楠木彩塑羅漢聖像,各高兩米多,構成羅漢伴觀音的妙像。四壁有四幅自日本訂造金色銅蝕的觀音壁畫,各高3.6米、寬5.54米,描繪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二應身,聞聲救苦的廣大宏願,為寺院中罕見的佛教藝術銅畫。殿外兩廂采用平行布局,右側設有鼓樓及香積廚,左側建成有鍾樓及客堂。鍾樓兼作地藏殿,殿內寺鍾重逾千斤,鍾聲清越,響徹羌山、鹿湖—帶。

3.筌灣竹林禪院

荃灣芙蓉山上的竹林禪院是由融秋法師於1928年創建。寺院占地廣寬,1975年山門、天王殿及大雄寶殿奠基興建。1982年完成各項工程,整座禪院終告落成開光。當時為香港最大的寺院之一。

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陀殿、浮屠寶殿等,大雄寶殿莊嚴雄偉,殿前立大紅圓柱,氣勢非凡。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佛及阿彌陀佛像,兩旁有金役羅漢像。天王殿內可見彌勒笑佛,佛兩旁聯曰:“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近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間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不大肚包容。”殿內掛有鐵製幢幡,風吹聲響,古刹莊嚴。天王殿後乃韋陀殿,鍾樓、鼓樓。浮屠寶殿內供奉地藏菩薩,觀音左右脅護,牆上刻有佛教故事壁畫。殿內建有7層木塔,從頂梁所刻可知,此殿曾於1953年重修,浮屠寶殿兩側長廊貫通東西樓房。

4,羌山靈隱寺

羌山靈隱寺,香港五大禪林勝地之一。1928年建寺。“全副肝陰,臻築方成欣退讓;一條榔簷,征救靈總托維持。”此副刻製於竹片之上,懸掛在祖堂上方的對聯,描述了80多年前羌山靈隱寺開山祖師的一段經曆。靈隱寺四聯並立,一連五幢,雖雲已數十年曆史,但一再重修並保留寺內原有的石牆及木門,樓髙殿深,美輪美奐。後再增建成地藏殿、吉樣居、韋陀彌勒殿、護法殿等。

穿過供奉彌勒佛的佛殿,可達護法殿,護法殿的兩旁分別為靈公紀念亭及光風霽月亭。靈公紀念亭前為客堂兼齊堂,堂前有1997年由紹根法師所題門聯:“地客任西東,記取此心原不動;隨緣為去住,須知真性本無及。”

第七節早期建築設計師

中國的傳統行業中,並沒有建築師這個業。千百年來,中國的建築是用“典流”流傳的。施工技術則是由“工匠師”以家族或師徒形式薪火相傳,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有根本的改變。中國第一批在海外接受正統建築學校教育及訓練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相繼回國發展,成為了香港第一代建築設計師的主力。我們所熟悉的有從美國回來的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先生及其夫人林微因女士,還有受教育於英國的李禮之、李憲龍、陸謙受、阮達祖,受教育於美國的李楊安、範文照、關頌聲、朱彬、楊廷寶、徐敬直、鄭觀食、呂彥直等,他們中有的是從上海移居到港,有的是香港本地出生,受教於香港,繼而赴外國深造後回香港的;還有一些是在國外長大,接受西方教育,其後來香港的,如關永康、梁業等。這些建築設計師在西方嚴謹的教學環境下,接受了正統的專業教育,他們既吸取了西方古典建築學派的傳統美學思想,也把西方“現代主義”的美學思想帶回了香港。此外,還有戰前在香港執業的華人建築設計師楊錫宗、黃培芬、吳兆彪、馮駿、過元熙、錢湘壽、陳榮枝等,他們也是真正的香港第一代建築設計師。1912年,香港大學創辦,同時已經設立了工程係,培養了許多香港本地的工程師。因此,到了30年代,已有不少主修結構和土木的專業工程師,負責基建項目,對港的建築起到了推動作用。當時擔任建築項目的工程師,較有名氣的有黃灼棠、葉衍芳、肖浩明、莫若傑、譚向成、趙君慈等,他們也是香港早期建築設計師的傑出代表。

1,範文照——科學與理性的融入

範文照,1893年生於上海,卒於1979年。191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得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19年至1922年間,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獲得碩士學位。1922年,回上海的“允元公司”擔任工程師,同時,任教於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係。1927年,範義照在上海開始了他的個人執業生涯,數年間,他的公司已彙聚了多位上海顯有才華的建築設計師,包括趙深、李惠伯、徐敬直等,其中,李、徐兩人後來成為上海另一所知名事務所“興業建築師”的創始人。範文照於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享負盛名。他設計的上海歌劇院由於出色的響效和曆史價值,被上海市政府列作保留建築,並於2001年將整幢遷移,早期的設計風格偏重古典形態及裝飾韻味。當現代主義在30年代從歐洲席卷全世界時,他開始受到這套新建築思維的影響,並提出“首先科學化,然後美術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