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咖啡與茶】
你會不會也希望自己家的小區裏就有一間咖啡館呢?也許在散步的時候想喝一杯,也許你覺得在咖啡香裏讀書更愜意,也許是想和朋友換個地方聊天,總之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隻是想在咖啡館裏小憩一下的時候,它就在你興步所及的地方等著你。這大概是許多愛泡咖啡館的人內心的期許。
依著朋友介紹的地址,我來到這間天津第一家社區咖啡館。遠遠就可以看到高高聳立的圓形招牌,可愛的小女孩標識在和你打招呼呢。朋友說,隨便問一個保安咖啡館在哪,他們都會告訴你。果不其然,一路摸索到社區中心處的小廣場,就看到了這間布克咖啡與茶。
如果隻看店麵的裝飾和菜單,這間咖啡館普普通通,舒適的布藝沙發座和木製桌椅,幾款最基礎的咖啡和甜品小吃。坐下來看著窗外的飄雪,店裏輕聲嬉笑的孩子和圍坐在一起聊天的女士們,營造出一種家一樣的溫馨感覺。館主說,因為是社區咖啡館,孩子們是這裏的常客,他們通常點一些甜品和小吃,在這裏看書、玩耍,但他們都會很輕聲,盡量不打擾別人,從小就受到咖啡館文化熏陶,大概是一種幸運吧。
館主是夫妻倆,溫和儒雅,曾在加拿大生活過一段時間。他們說,在加國,中產階級社區裏的咖啡館非常普遍,特別是以舊工廠區改造的耶魯城,鐵軌、火車、車庫全部被保留,車庫被改造成咖啡店、博物館和畫廊、文化活動中心(有點兒像北京的798)。他們回國以後,看到天津的水晶城小區,這裏的建築風格有第五大道小洋樓的神韻,甚至鐵軌、火車頭都有,儼然就是天津的耶魯城,唯獨缺少了咖啡館、書店等人文配套設施。館主希望以布克做一個嚐試,把寧靜安然的文化氣息帶到這個小區。而咖啡、茶和圖書這三個小咖啡館的基本元素,也就成了這間小店的名字。
店裏最受歡迎的飲品是美式咖啡,因為平日光顧這裏的外國人很多,這大概也是中產社區中咖啡館的一大特點吧。許多被小孩子限製了生活圈子的媽媽們在布克迅速熟絡了起來,成立了“媽咪團”,在店員的配合下組織起了“媽咪寶貝”活動,帶上自己的寶貝們在店裏相聚,孩子們有了一個一起玩的絕佳場所。於是每周二的上午,推開店門就能看見爬了一地的小朋友們——布克的店員自發購買了益智玩具和小棉毯,寶貝們玩得格外盡興。隨著活動日漸成形,每周還會有一個有趣的主題。聽說,有一個10歲的小姑娘特別有策劃天賦,不僅每次都積極幫著店員姐姐想主題,還大方地把自己的氣球和玩具貢獻出來,讓活動舉辦得更有聲有色,這可是促進國際交流的壯舉——這裏的小朋友大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
布克日常舉辦的活動還有英語沙龍,有一位社區裏的外國人自願當起了輔導老師。聖誕節的時候店裏暖洋洋的,擠滿了人,店員們各展所長,表演起魔術、歌舞等等小節目,這一方小小的空間儼然成了小區裏的“文化交流中心”,而這正是布克的初衷。
布克的牆上貼著許多小品文,細細讀來,有禪語也有福音。它們都傳遞著不急功近利、遵從自己的內心的思想。這也是咖啡館經營三年來,館主一直堅持的經營理念。從毫無經驗摸索著打理和經營,到在另一個商業社區開起第二間店,布克一步步構建著自己心中咖啡館的樣子。如果有合適的小區,館主願意繼續開一間小小的店,把社區咖啡館的文化傳遞下去。
在社區裏能否開間小咖啡館,我一直持懷疑態度,因為我覺得社區居民通常都早出晚歸,很少能有機會回家之後再出來小坐,但是布克咖啡與茶的成功,證明了至少有些小區是可行的。所以建議那些想要嚐試在小區開辦咖啡館的人,除了控製好租金,認真觀察小區的居民結構、生活習慣是重要的前提。如果居民數量龐大,而且居住的人群有出沒咖啡館的可能性,加上館主有很好的組織能力,能夠在咖啡館實現社區居民互動,還是可以考慮的。社會的真正進步必將會導致居民生活越來越悠閑。
【摩豆記憶】
這是一間裝修布置近似於古董博物館的咖啡館,差不多每個走進去的人都會小小吃一驚。“老板個人非常喜歡古董和一些老物件,每件東西都是他親自從各地收來的。”每個店員都會這樣告訴你。咖啡館坐落在比較繁華的商業區,但是打開那扇好像從哪個古老庭院拆下來的門,仿佛穿梭時空一般,你會立刻進入那個摩登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