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2 / 2)

巷陌咖啡館雖然很小,但卻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小穀親切地把老顧客們稱之為“釘子戶”,因為釘子戶們的喜歡,巷陌也變得更加充滿愛意。

像這樣的故事,以及開過咖啡館的人一定很多。我始終強調小的是美好的,咖啡館注定是小的,小小咖啡館最好是主人親自打理,否則開咖啡館的樂趣我們如何能夠體會?如果你不覺得這樣算是樂趣,那何必花那麼多錢去投資一家咖啡館呢?用這筆錢,你大可以去泡一家你心儀的咖啡館,做一位好客人,把它當成自己的,還不用受那份“約束”。

【小新的店】

小新的店位於著名的“文藝青年聚集地”南鑼鼓巷,因為開店時間久,在北京算得上小有名氣。認識小新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每次去都會看見他在和不同的客人聊天,作為一家開了十幾年的咖啡館,館主還能保持這樣的狀態每天待在店裏,除了熱愛,我想,應該沒有更好的理由了。

小新的店於2001年開業,那是小新參加工作後的第5個年頭。當初,他誤打誤撞進入了餐飲行業,並對咖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一點一點為開一家自己的店做著原始積累。那時候,小新就住在胡同裏,他認為安靜而古樸的環境很適合咖啡館的氛圍。籌備開店時,“胡同咖啡”很自然地被列入了備選名稱之一,但為了避免流於俗氣,加上平時朋友都叫他小新,他幹脆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

開業之初,迫於資金壓力,裏裏外外都是小新一個人忙,他住在店裏,經常是早晨10點開門營業,直到下午3點還顧不上吃飯。得益於精湛的手藝和熱情,小店開業之初就有了很多忠實的顧客,小敏(化名)就是其中一個。她20多歲,經常帶著父母到店裏喝咖啡,吃提拉米蘇。有一天,小新照例忙忙碌碌,晚上小敏和父母又來店裏,點了自己鍾愛的口味,但是回家後一家三口都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症狀,他們以為食物出了問題,到醫院檢查後發現竟然是煤氣中毒。那時候的胡同,冬天還是用煤爐取暖,然後用一根管子把產生的煤氣排到外麵,管子對密封性要求很高,否則一旦漏氣就容易造成煤氣中毒。小敏一家立刻把事情告訴了小新,他仔細檢查了煤氣管道,最終在管道伸出窗外的連接處發現了一個小洞。原本以為白天太忙而頭昏腦漲的小新才恍然明白自己頭痛的真正原因,而如果小敏不及時告訴他這件事,那他晚上在店裏住一夜的後果可想而知。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小新每次說起這件事還是很激動,他說如果不是有小敏這樣心地善良的顧客,“小新的店”就隻能是個傳說了。

小新的店麵積40平米,除了10張招待客人的桌子,店裏到處都擺滿了他從各處淘來的複古小物:鐵皮盒子、暖水瓶、老唱機、電話機……這些載滿70後、80後諸多記憶的物證,也是他的店一直紅火的秘訣所在。

最近,小新有點煩惱,10多年的發展,南鑼鼓巷已經從最初安靜的胡同變成了“旅遊勝地”,這條街的顧客也從咖啡客變成了愛熱鬧的遊客,為了迎合整條街的商業環境,小新正準備把店麵改造成簡潔的風格,增加外賣窗口,聘請經理人來打理這間店。而他自己也物色好了新的目標,準備再次回歸10年前的初衷,開一間安靜的小店,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陪著孩子快樂地成長。

在旅遊景點開咖啡館,我是不會選擇的,因為那肯定不是生活方式,是純生意。小新的新選擇在台北我也遇見過。一位女咖啡館主因為原來的店租金太高,雖然生意不錯,但為了付得起高租金,營業時間就得延至深夜。突然有一天她醒悟過來了,開咖啡館的初衷不就是想過悠閑的生活嗎?於是,她出讓了老店,轉移到了一個租金便宜的巷弄裏,沒有了高租金的壓力,日子自然可以懶散得多,每天午後才開門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