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想給現在這本書命名為《咖啡之城》,原準備用一半篇幅介紹台北的咖啡館,另一半篇幅用來介紹武漢的咖啡館。借台北這座咖啡之城,暗示武漢已經是咖啡之城的雛形。因為在我心裏,如果大陸將來會有一座全國人民都默認的咖啡之城的話,它應該是武漢。這麼想當然是有私心的,因為我是武漢人,參差咖啡在武漢,武漢也的確有很多相當不錯的小而真的咖啡館。
其密度、平均年份、純粹性據我所知在全國來說,都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的。
準備工作其實已經做了一些了,但我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原因是,我覺得自己著急了點,中國大陸出現一座咖啡之城還為時尚早,這名字按在誰的頭上都浮誇。幸虧去了趟台北,人家台北人天天泡在咖啡館裏,好像也沒有誰去喊什麼咖啡之城。
想明白了之後,我決定把書的另外一部分替換成“做個有態度的咖啡館主”。我希望在帶大家近距離觀察了台北成熟的咖啡館生態之後,也能順便了解一下中國各主要城市的咖啡館現狀。這樣對比之後,大家可以看到一些顯著的共同點,從而增強信心,也可以看到大陸咖啡館的一些不足和差距,從而更加理性地找出方法,最終能夠在自己現有或者未來的咖啡館裏更好地演繹和詮釋咖啡生活的美好。
素材從哪裏來呢?我想到了微博,想到了全國各地的咖啡控們。結果不出意外,微博一經發出,馬上就落實了8個城市10位通訊員。大家在沒有收到預付稿費的情況下,先後發來了所在城市的咖啡館采訪稿。需要解釋的是,因為時間和傳播範圍的關係,通訊員的確定完全是依照參與熱情和及時性,他們是否真的對當地的咖啡館生態了如指掌,我無法確認。於是通訊員們選取的咖啡館極有可能類似我在台北尋訪咖啡館的情形,有朋友介紹的,有偶遇的,有隻是自己喜歡的等等,肯定會有些錯位和遺漏。如此一來,有些地方的讀者一定會驚呼,怎麼我們這裏那麼有名的、那麼專業的某某咖啡館沒有入選啊?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看這些咖啡館故事的時候,每一個都讓我覺得饒有趣味。它們的入選都是被動的,但是它們的故事都是鮮活的。希望大家不要完全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判它們,這次的各地咖啡館合集,不是什麼某某城市的咖啡館TOP10之類的評選。它隻是一個心願的呈現,那就是,通過這些故事,大家可以知道一個事實,在中國大陸,在那些遙遠的地方,有著許多這部分最終選取的城市隻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西安、武漢8個城市。再說明一下,諸如成都、青島、南京、杭州等很多城市沒有編進此書,完全是因為時間和各種機緣巧合,本人對到底哪個城市咖啡館更多、更好、更專業,實在沒有發言權。希望大家不要以此做什麼參考或者聯想。如果有機會,希望將來出一本真正的,有一定說服力的各城市好咖啡館地圖合集。那個時候,我們大概需要提出一個技術上有操作性的評選標準。
和大家一樣懷揣咖啡夢想的人正在實踐著自己的夢想。不論他們在不在這本書裏,他們都憑著對咖啡和生活的熱愛,通過自己的判斷、選擇和努力,已經在自己的咖啡館裏,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一起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