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這次扯得有點兒遠,回到原豆空間。主人的名片上印的是“原豆空間自家烘焙咖啡館——生豆烘焙*精選咖啡”。友人帶我來這家咖啡館是因為他欽佩主人對咖啡的態度。自家烘焙自不用說,台北現在已經很流行了。精選咖啡在這間店有兩個含義:一是咖啡品種走精品咖啡路線,二是烘焙之前對咖啡豆的精心挑選。原豆空間的門口有一張小桌子,上麵擺放了一堆文宣資料和一個相框模樣的東西,裏麵嵌著一張紙,上麵附著一些咖啡豆和對應的文字介紹:
發酵豆:采收前掉落土中發酵的咖啡豆,有發酸的異味,會對咖啡的美味造成莫大的影響。
死豆:又稱未熟豆,或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發育不健全,烘焙後會生斑,使咖啡有股青澀味。
黑豆:發酵豆,已腐敗發黑的咖啡豆。因為是黑色,一眼即可與正常的咖啡豆區分出來。
蛀蟲豆:受蟲侵蝕的咖啡豆。
殘缺豆:可能是作業時卡到,或是搬運中處理不慎,造成咖啡豆的殘缺,會造成烘焙時有煎斑,且會產生苦味及澀味。
主人的意思很明確,一方麵普及對咖啡豆生豆的認識,同時也在標榜自己烘焙的咖啡豆是經過自己嚴格挑選過的。為了一杯好咖啡,主人不厭其煩,這一挑就是10來年。其實我們參差咖啡也在挑,所有新進參差的同事都參與過這一實習過程,現在我們是專門請下崗的阿姨按每公斤多少錢專門負責挑。順便做個廣告之後,我想說,品質是小咖啡館抗衡大連鎖的生命線,挑豆子是一種態度,我們對每一杯咖啡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客人對小咖啡館的態度。不管你宣不宣揚,你的態度一定會被有心人感受到的。
坐在原豆空間的門口,和其他自家烘焙的小咖啡館一樣,主人總會熱情有加地推薦好多款自己心儀的豆子給你品嚐。這天我們正喝著咖啡聊著天,一美女路過我們被老板拽住,硬是要她進屋給我衝一杯咖啡。原來她不僅是店裏的常客,也是主人的咖啡學員,每周兩次到店裏來學習衝煮咖啡。美女一聽說我是大陸來的同行,而且開了好多間咖啡館,頓時準備“落荒而逃”,連聲推脫:“不要了,不要了啦。”在主人的一再鼓勵之下,這位客人進屋10分鍾後小心翼翼地端出一壺咖啡。我一貫認為,新鮮烘焙的咖啡,怎麼衝也差不到哪兒去,這壺咖啡的水準並不輸給老板嘛。
不好意思,現在才提到這篇故事的另一個重點,那就是每一間小咖啡館其實都可以是一個咖啡教室。不管你是在店內合適的位置用裝飾和平麵作品來普及關於咖啡的常識,和客人分享你所了解的咖啡知識,還是就像原豆空間這樣直接把對咖啡熱衷的客人變成學員。煮一杯好咖啡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大家有沒有注意,你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信誓旦旦要開始打網球、羽毛球、高爾夫,一衝動就花大價錢買回一堆裝備,打了一次之後就再也不碰它們了,浪費錢啊。喊著要學咖啡的情形大體也差不多。一個好的主意是,咖啡館的設備齊全,氛圍好,客人們如果對咖啡有興趣,完全可以到相熟的咖啡館去拜師學藝,等到在老板指點之下漸漸有了信心,這個時候再置辦點兒適合自己的設備回家,在家裏享受專業級的咖啡。咖啡館老板們收不收學費並不重要,新鮮烘焙的咖啡豆總是可以多賣出去不少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