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the way,鮑先生在台大體育館裏還有一間主題咖啡館。裏麵有大量的咖啡器具和咖啡文化的背景牆畫,我去參觀的時候,遇見好多cosplay在裏麵拍照,拍照的客群主要是大學生,隻要在這兒點杯咖啡,就可以隨便選擇背景拍照了。這麼說來,這裏應該是一間咖啡文化攝影主題的咖啡館了吧。
這個創意大陸的大學是不是也可以效仿呢?
第二次去的時候,鮑先生請我喝了一款他們店Menu上沒有的咖啡,他稱之為“菜尾咖啡”。所謂“菜尾咖啡”,其實是店員每次衝煮單品咖啡出品後多出來的尾子,鮑先生舍不得倒掉,把它們全部積攢起來放進冰箱。要喝的時候,倒進搖壺加些冰塊,搖到泡沫豐富即可倒出來享用了。
據他說,一次一位不相識的資深咖啡前輩到店裏“踢館”,進來不看Menu,直接問老板:“你平時喝什麼?你平時喝什麼咖啡,就給我照樣來一杯。”結果鮑先生親自弄了杯“菜尾咖啡”端上去,前輩品嚐過後,擠了三個字:“打漁的”。鮑先生不明就裏,追問打漁的是什麼意思。前輩告訴他,種地的習慣把最好的東西拿出去賣錢,自己吃最次的,能混就混。打漁的則剛好相反,海上作業凶險,能不能安全返航都未可知,當然是每次打上來最好的海鮮都先吃為快。原來前輩這是在肯定這杯“菜尾咖啡”呢。
看鮑先生得意揚揚的樣子,我敢肯定,這個故事他一定已經講了成百上千次了。當然,客觀來說,在新鮮烘焙前提下,單品混合的品質也應該是有保證的。
自得其樂是我見到的台北咖啡館主們的一個共同特征。6年前,鮑先生跟我一樣最多隻是個咖啡愛好者。如今還能夠保持熱情,如數家珍地和我分享他的咖啡經,充分說明熱愛和興趣一定能指引和帶領我們越來越熟悉咖啡,了解咖啡,熱愛咖啡,進而成為一個專業的咖啡業者。
這一點,也是我常常在咖啡課堂上和學員們分享的心得。
20天的咖啡館主訓練營,隻是更高效率地讓大家入門,用正確的方法製作一杯好咖啡。要找到“自己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咖啡師”的自信,還需要更多時間和更多實踐,當然還有一些巧思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