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河Book——書和咖啡,有何不可?(2 / 2)

坐在裏麵,靜靜地感受,就能感覺得到主人一定是一位如淡水河般靜靜的愛書之人。她是誰、是什麼樣子已經不重要了。我隻要知道,她愛書愛生活,愛到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心思細細地研磨,讓自己的氣息融合滲透在這個小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

走的時候,我照例買了他們的明信片,這不是到此一遊的紀念,而是一種對主人生活態度的認同。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回來,但是希望小店會一直存在下去,我也相信它會一直存在下去。這種有何不可的生活態度,其實透著都市人對都市生活的思考和看似消極卻是積極的無聲的抵抗。在台北的兩周裏,其實遇見了很多“有何不可”。他們靜靜地,但是決然地過著自己選擇的生活,正是這樣一個個殊途同歸的選擇累積成台北的人文氣息。他們再次幫我證明了,城市化的標誌不是高樓大廈和風馳電掣,城市化的標簽要到這些溫暖的角落尋找,因為城市化的成熟體現在人的生存狀態,人的從容淡定;城市化的方向是人的幸福感而不是物質的堆砌。

有河Book,有何不可?給了我溫暖,也會給很多人啟發和感悟。如果你有一天到台北,歡迎到淡水河邊走走,這裏有“有河Book”。坐在有河Book,可以問一問自己:“有何不可”呢?

小店最重要的是抓住客人的心,贏得客人的認同感。

一杯咖啡,一本好書,提供和滿足的還隻是客人的基本需求,如何抓住客人的心,工夫在詩外。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河Book,有何不可?通過一個打破常規的名字,彰顯出性格鮮明的生活態度,一旦客人了解了主人背後的用意和心思,就會大為感慨,認同者會會心一笑,印象永難磨滅。參差咖啡也是,命名時也透著我的倔強,透著我對“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的強烈認同。雖然一開始會引起歧義,被人念錯,但一旦明白了名字後麵的含義,認同感也會油然而生。

《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裏特別提到了開咖啡館要起個好名字,每一期參差咖啡夢想學校的學員也都會為起個什麼名字而熱烈討論。通常他們還會希望我給些意見,這可是犯了大忌的。名字由心而生,一定是你最想表達的東西,我可不敢包辦。通常我隻會幫忙槍斃一些實在有點不靠譜的名字,堅持希望學員們聽從內心的呼喚,如果暫時想不起來,也不要緊,要相信自己,一旦你對未來咖啡館的想法逐漸成熟,你想要表達的東西逐漸清晰,你對自己和自己想要的東西越來越明確,好名字甚至會在夢中出現的。

現在,參差咖啡夢想學校的畢業生已經有陸續開店的了,就我已經知道的,非常喜歡的名字就有好幾個,比如:光陰裏咖啡館,丫頭手衝咖啡屋,此時此刻咖啡館。

這些名字可是我在咖啡學校給他們上課的時候沒聽他們說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