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觸類旁通,魯班製鋸造船機械類比,魯侯盛宴海鳥(3 / 3)

西方有些神學家曾經把世界和鍾表進行類比,用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這些神學家說,鍾表有構造、有規律,世界也是有構造、有規律的,既然鍾表是由人製造出來的,可見世界也必然有創造者,這個創造者就是上帝。

這個類比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有構造、有規律和有創造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係。鍾表有創造者,並不等於世界就有創造者。

有一輛汽車行至半路突然“拋錨”,原因是車裏沒有油了。有位乘客下車看了看車號,售票員沒好氣地說:“有啥好看,再看也沒油。”又說:“人在路上走還會突然生病,車沒油有啥奇怪”?

這位售票員說的話實在不合邏輯。汽車缺油,司機責無旁貸,行車前不加足油,是失職行為,這和行人中途突然生病毫無共同之處。失職行為和突然生病,性質截然不同,不能放在一起類比。

在某工廠舉行的一次廠長和工人的對話會上,工人們要求企業領導者實行民主化管理,將企業中的重大問題提交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以充分體現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廠長反對這樣做。他說:“我是廠長,廠內的大事都應該由我說了算。這正同火車司機一樣,啟動機車,把握方向,掌握快慢,都應該由我來決定。諸位如同司爐,隻管添煤就是了。如果大家都衝著司機大喊大叫,那還要我當司機的幹什麼?出了行車事故誰負責?所以我們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大家隻管好好幹活,完成本職工作就行了。”

廠長的這一番話也犯了機械類比的錯誤。廠長與司機、工人與司爐的關係有相同的一麵,還有不同的一麵,工人是企業的主人翁,有權參加民主管理,而司機與司爐就隻是工作的分工,司爐是無權過問司機的工作的。這位廠長把“廠長在企業中的中心作用”跟“廠長一個人說了算”混淆起來了。

有的同學在說話中也犯機械類比的錯誤。例如:

(1)有的同學說,我讀了一篇散文,隻有一千字,文字很流暢,後來那篇散文得獎了;你寫的這篇散文也一千字,文字也很流暢,也一定能得獎。

(2)有的同學說,小康身體好,家裏有“輔導老師”,去年考上了大學,小健身體好,家裏也有“輔導老師”,今年一定也能考上大學。

例(1)僅僅根據兩篇散文表麵相似(一千字,文字流暢)就進行類比推理,這樣,前提和結論就缺乏必然聯係。例(2)用來推理的屬性也不是內在的、本質的。“身體健康”是考上大學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家裏有“輔導老師”是外因,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如果小健本人學習基礎差,又不努力,其他兩個條件與小康一樣,那也沒法和小康類比。

在本書第一篇“學習邏輯的意義”中,寫了一個校園生活小故事。小馬在布告欄前發表的議論也是犯了“機械類比”的錯誤。不能以一個學校開運動會要求全校人員參加開幕式為由來與開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應讓全世界的人都參加開幕式相類比。因為前者是有可能做到的,而後者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二者無法類比。

用機械類比得出的結論是非常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用機械類比的方法來處理事情,那是會碰釘子的。

有一則“魯侯養鳥”的故事,大意是:

魯侯把飛到魯國城郊的一隻海鳥看成是神鳥,就把它迎到廟堂裏,獻酒供養,每天叫人奏起《九韶》的高級樂曲讓海鳥欣賞,準備牛羊豬三牲齊備的豐盛酒席讓海鳥品嚐。這樣一來可把海鳥嚇壞了,它驚惶不安,頭昏目眩,一塊肉也不敢吃,一口水也不敢喝,隻三天工夫就一命嗚呼了。

魯侯的錯誤在於:他忽略了人和鳥的重大差別,竟以己之所好,推之於鳥,不用喂鳥的辦法來喂養海鳥,而用供養自己的辦法來供養海鳥,結果適得其反,海鳥被他折騰死了。

由上可見,類比推理既可以啟發人們的思想,又可以幫助人們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但如果運用不當,就容易把人們的思維引入歧途,鑽到牛角尖裏去。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和掌握類比推理的方法,又要避免犯機械類比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