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齊桓公伐孤竹國的一段故事: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上,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齊桓公去攻打孤竹國的時候,管仲、隰朋都在軍中。他們春天出發,冬天返回,在返回的一段路上全軍陷入迷穀,舉目黃天,不辨東西,滾滾沙漠,無路可走。如果不盡快離開此地,全軍就有可能被黃沙吞沒。齊桓公頓時慌了手腳。管仲猛地想出了一個主意,說老馬識途,不如挑幾匹本地的老馬,讓老馬在頭裏走,咱們在後頭跟著,也許能走出這塊地方。齊桓公決定采納管仲的意見,就下令挑幾匹老馬,在前麵領路,將士緊隨老馬而走。這幾匹老馬居然領著大隊人馬走出了迷穀,找到了返回的道路。這就是“老馬識途”的故事。在翻山的路途中,士兵們沒有水喝,齊桓公傳令鑿山取水,東鑿西鑿也鑿不出水來。隰朋說:螞蟻穴居知水,要找有螞蟻的地方挖掘。軍士一時找不到螞蟻,隰朋又說:螞蟻冬天趨暖,住在山的南麵,夏天就涼,住在山的北麵。現在是冬天,要到山南去找。果然在山南的山腰處掘出一股泉水來。
在這段故事裏,管仲和隰朋所作的結論都是通過推理得出來的。隰朋用的是演繹推理,從螞蟻生活的一般規律推出此山中螞蟻的棲身所在。管仲所用的則是類比推理。
什麼是推理
那麼,什麼是推理呢?
推理就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例如:
(1)凡金屬都導電
所以,不導電的就不是金屬。
(2)所有的學生都要遵守校規,
小喜是學生,
所以,小喜要遵守校規。
(3)人需要有空氣才能生存,
牛需要有空氣才能生存,
鴿子需要有空氣才能生存,
白楊樹需要有空氣才能生存,
牽牛花需要有空氣才能生存,
所以,一切生物都需要有空氣才能生存。
例(1)是由一個已知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例(2)和例(3)是由兩個、許多個已知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
任何一個推理都是由前提和結論兩個部分組成。前提就是推理所依據的判斷,結論就是推出的新判斷。前麵三個例子中橫線上麵的判斷都是前提,橫線下麵的判斷都是結論。推理不是判斷的任意組合,而是由那些具有一定推論關係的判斷構成的。
在語言形式上,往往前提在前,結論在後,如上例,但有時也可以結論在前,前提在後。例如,小張應該起模範帶頭作用,因為他是團員,而團員是應該起模範帶頭作用的。
前提與結論都是判斷,怎樣區分它們呢?
一靠語言標誌。前提的語言標誌常見的是“因為”、“是因為”、“由於”、“理由是”、“既然”、“根據……道理”、“鑒於”、“基於”等。結論的語言標誌常見的有:“所以”、“之所以”、“所以說”、“因而”、“因此”、“可見”、“那就”、“由此可見”、“由此看來”、“結論是”、“總之”等。
二靠前後判斷的內在聯係。例如,我能學好數學,我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濃厚的興趣是學好某門課的重要條件。這三個判斷沒有語言標誌,但根據這三個判斷的內在聯係,很顯然,第一個判斷是結論,後兩個判斷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