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麵特點: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
第三,在教育這種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關係。
重點:本質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這句話總結的很到位,首先是培養人的,雖然動物有學習,但是動物無教育,還有出於本能的行為不是教育,這點在考試中會出很多行為例子,讓你來分析哪些不屬於教育或者哪些屬於以上觀點所陳述的理論,總之不會直白的考你概念。
【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隻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職能決定的。
教育的職能表現在兩個方麵:
(1)使年輕一代適應現有的生產力,教育充當生產鬥爭工具的職能;
(2)使年輕一代適應現有的生產關係,在階級社會,教育充當階級鬥爭工具的職能。而這兩種職能在任何社會都會得到體現。
2.教育具有曆史性(古今不同)
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曆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製約,同時也受生產關係的製約。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由於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傳遞社會意識,使年輕一代掌握社會所倡導的意識形態,所以在教育內容設置上會選擇社會所倡導的意識形態。當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化時,也會引起教育內容的變化。再者,社會政治經濟製度的變化,往往首先影響到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然後才引起教育觀點和內容的變化。
可見,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常常要以其他意識形態為中間環節來實現,這也是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體現。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教育本質)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
這裏講培養人就是有目的地,因為要和社會意識形態一樣,什麼是社會意識形態?就是當下所倡導的行為,舉個“栗子”,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過年最難集的福卡都是敬業福,以及“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不陌生吧,尤其迷茫的時候,多看幾遍,內心就會充滿鬥誌與信心,加油加油加油!
(2)教育具有曆史繼承性(古今相同)
任何教育都具有曆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
例子:咱們的優秀文化、非遺、古建、工匠精神、紅色革命精神、基建速度……都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
(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治經濟製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製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製度。
*
什麼是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例如在某些地區,由於經濟條件的限製,教育資源不足,導致教育發展緩慢;而在另一些情況下,教育可能會超前於生產力的發展,如一些發達國家通過教育改革和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什麼是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製度?
例如,在社會政治經濟製度發生變革後,教育製度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同時,舊的教育思想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而新的教育思想則可能促進政治經濟製度的進一步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