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教育的產生和發展(1 / 1)

同學們,先來試試這幾道題,看看你們有沒有預習。

1.隻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這體現教育的( )。

A.永恒性

B.曆史性

C.階級性

D.相對獨立性

2.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教育的起源與( )相關。

A.生物界

B.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C.生產勞動

D.動物本能

3.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經常以其他社會形態為中間環節,主要因為教育有( )。

A.遷移性

B.時代性

C.階級性

D.相對獨立性

三分鍾後,沒錯,有很多同學都做對了,答案是:1.A永恒性,2.C生產勞動,3.D相對獨立性。

哦還有一部分同學問為什麼?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重點。

第一節先來了解【教育概述】。

教育的相關解釋,詞源是什麼?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盡心上》第一次結合“教、育”一詞:“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教育”一詞分開解釋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西方解釋,法國教育家埃米爾·塗爾幹在《社會本位論》中認為:“教育是年長者對社會生活方麵尚未成熟者所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於,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水平都得到發展,以符合整個社會從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並符合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

雖然感覺他們說的有那麼點意思了,但對於現代教育的具體概念,總覺得差點啥。

那教育的具體概念到底是什麼呢?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具體途徑。

有人問:老師,什麼是社會文化?

通俗點來講就像現在網絡上說的,咱打勝仗的時候一筆帶過,六王畢,四海一,咱打敗仗的時候,能寫上下兩冊,然後一代代傳承下去,此仇不報非君子,還有為什麼咱對樓蘭耿耿於懷,當年他們殺了咱大漢的使節,結果還沒等漢帝帶兵打過去呢,嘎嘣,樓蘭沒了,耿耿於懷呀。還有咱們的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都屬於社會文化,傳遞的思想與理念。

那什麼是生產經驗呢?

舉一個例子,語文課,教文字、書寫、閱讀理解……那對應的未來可以考和語文有關的專業及相關工作。

再舉個例子,挖掘機技術哪家強?對,以後就有了看家本領,吃飯的手藝。

那社會生活經驗是什麼?

這更好理解了,學語文,認字多了,以後看新聞、嗑八卦的時候咱就能看懂字,聽懂梗。

工作中領導布置的任務咱作為搬磚的牛馬起碼能聽懂領導讓咱幹啥,對吧。

學數學,咱買菜找零就不會吃虧,雖然現在都是數字經濟,一掃碼啥都行,那咱在銀行理財的時候,那一大串數字,咱不得好好規劃嗎,都是生活技能。好好好,你說你沒存款?那咱殺價的時候算的幾折,都是數學呀乖乖。

其他學科以此類舉,例子多到數不勝數。

翻篇,往下講哈。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家校三結合。還有一個易錯點,增進≠影響,有些題會故意幹擾你。)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這三點廣義的教育也包含,考試的時候狹義的教育裏會著重區分。)

拓展一個知識點。

更狹義的教育:德育。

德行德行,德在先。這裏不做重點解釋。

教育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生產力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語言的發展也達到了較為完善的文字形態後,便出現了學校。(“生產力”“語言的發展”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