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被世人稱為“智絕”,受曆代人們的尊重,並不是沒有理由。有人用一到十來排出諸葛亮的畢生大事,文字簡明,又很有趣:“守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點四十九盞明燈,隻為一身酬三顧。”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早年隱居,後因感動劉備之三顧茅廬而出山,忠心輔佐劉備,其一生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為合適。
如今的社會大讚孔明,讚他的智,讚他的忠,也使孔明在許多人心中被神化了;然而,對孔明的一味崇拜蒙蔽了許多人的目光,他們隻是認為:我的偶像,諸葛孔明,是三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其實孔明並非人們想象中的如此高不可攀——至少,他也是人,也是肉體之身。
說句老實話,將一個人視為“神”,偶像,是不可取的,這樣反倒會產生一種狂熱的崇拜,時間一長,必定會扼殺掉自己全麵看待事物的能力。
我並不是在貶低孔明;相反的,我也很喜歡他。但現在嘛,既然如此多的人崇拜孔明,對孔明的光輝如此事跡了如指掌,我這裏就隻說對孔明的反麵看法吧。
孔明有一點所作所為確確實實加速了孫劉聯盟的分裂:最初向孫吳借荊州一城,聲稱取了新城就歸還;但後來卻屢次反悔,用花言巧語騙過孫吳使者,最終竟然逼迫孫權動用武裝將荊州奪回!可以理解的是,孔明之道是為了在亂世中立足,盡可能增強己方實力;但他的“信用透支”,卻反倒為蜀國埋下了一條引火線!
另一點,孔明很有野心。稍安勿躁,他的野心並不是篡位稱帝,而僅僅是想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很顯然,他的“上”就是劉備;但劉備與關羽、張飛視如兄弟(順便提一下,劉關張是否有過“桃園三結義”,還不確定,但正史中未曾記載),關張地位在孔明之上!沒辦法,想要“升級”,就要除掉關張。事實證明,孔明也這樣做了——再次稍安勿躁,他並非明殺,而是借刀殺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眾所周知,關羽是“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而死。那場大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近半年,莫非劉備這邊得不到一點兒消息?(當時關羽坐鎮荊州,劉備帶著眾將在漢中一帶作戰)自然,他們知道。那麼,以諸葛亮看人之透,看事之明,難道他不會料到關羽的致命性的失敗嗎?但是,為何關羽在這邊作戰半年之久,劉備(諸葛亮)這邊沒一點消息?既沒有派援兵,又不見諸葛亮勸劉備遣回關羽,甚至不見諸葛亮寫信至關羽,勸關羽“莫大意”——有趣的是,諸葛亮確實寫信了,但信的內容竟然是稱讚關羽的豐功偉績!可以想象那時的關羽,驕傲之心必定膨脹於心,當之膨脹到極限而爆裂之時,就是關羽的覆亡之日。
如果這真是諸葛亮的借刀殺人計,那麼他成功了。後來張飛也因關羽的死去而虐待部下,被部下殺死——他諸葛亮,確實坐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不過,就像我以前所說過的一樣,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是為自身的利益而做的,所以我們不應為此而輕視諸葛亮。
提到諸葛亮,就不能不提司馬懿。雖然不確定諸葛亮六出祁山所遇到的敵手是不是司馬懿,諸葛亮是不是與司馬懿麵對麵地交戰過,但僅看《三國演義》記載的二人的精妙絕倫的交戰,就足以令我們讚不絕口了。
許多人看諸葛亮出兵伐魏、與司馬懿交戰的那一段,都會大呼過癮,但主要是讚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嘲笑司馬懿的優柔寡斷。其實細細一分析,大家就會發現,司馬懿和諸葛亮旗鼓相當,司馬懿不敢正麵對陣諸葛亮,是有原因的。
司馬懿出山時間比諸葛亮晚,出山後還充當著文官的職位,直到諸葛亮六出祁山,他才掌握了兵權,去和諸葛亮對弈。那個時候,他沒有多少聲望,又是第一次領兵打仗,相對當時已功成名就、名聲上百戰百勝的諸葛亮來講,他幾乎沒有多少勝績。試想一下,假如你是司馬懿,你麵對的是一個身經百戰且又百戰百勝的“神人”,而你是第一次打仗,勝績幾乎為0,你能有多少把握確定自己能贏?
不過,雖然當時司馬懿心裏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他還是很冷靜,正確分析了局勢,堅守不出,消耗敵方糧草;另一方麵,他還揪住一絲一縷的機會,去反擊諸葛亮,這種勇氣,不得不令我們佩服。
後來,諸葛亮死了,司馬懿因而被曹睿視為“無所用處”,被免除了軍權。再後來,司馬懿利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成功篡位(但他並沒有稱帝)。
司馬懿的一生,有才華但曹操等人不太敢用,要不,讓他放手一搏,說不定他的成就還能高於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