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要想身體康複,需要積極的自我控製。在這一點上女性沒有男性調整得好。一項研究表明,年輕女性沒有男性對待疾病積極。和男性相比,女性對疾病更消極更無力,這是與女性性別角色一致的特點。然而,也有人認為女性性別角色的消極方麵可能有利,因為慢性疾病是不容易控製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這樣的狀況。
女性性別角色也可以促進對慢性疾病的治療和身體的康複。女性性別角色允許女性尋求幫助或依靠他人。對兒童的研究表明,女孩之間比男孩更可能分享她們的疾病。對患有囊性纖維化的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女孩與男孩相比更可能有朋友。另一項對患慢性疾病的兒童的研究表明,人們更可能拜訪生病的女孩而不是生病的男孩。因此女性性別角色適合於要求獲得支持資源。
皮斯特昂和巴克記錄了患有乳腺癌的英國女性(已經公開)分別與她的丈夫及病友(以前未公開其乳腺癌的消息)談論自己病情的10分鍾談話錄音。患有乳腺癌(已經公開)的婦女們認為,這兩種交談都是積極有效的。但是受訓的觀察員們認為,相對於自己的丈夫來說,與其病友的交談更加具有支持意義,患有乳腺癌的婦女們更易宣泄自己的病情感受,對自己的病情也不看得那麼嚴重。婚姻滿意度不能夠解釋這些差異,即使丈夫的精心照顧也能夠達到這一效果。(Pistrang,1998:102)再者,病友的第一手資料及信息可能更具有幫助性。這些研究結果驗證了自我幫助群體中同伴幫助者(有著相同問題的人)的價值。
在對慢性疾病的調節方麵,性別差異並不明顯。然而,性別角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框架,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框架,來理解患有慢性疾病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表現。男性性別角色的問題解決對治療慢性疾病有利,但弊端是疾病意味著虛弱。這限製了男性的控製感覺。女性性別角色可以通過提供支持來促進對慢性疾病的調整,但是她們對自己體型的關注,以及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等行為,不利於對疾病的治療。
(2)男性性別角色與疾病
許多年前,電視中曾報道了關於一個患心髒病男性的新聞。這個男人患有心髒病,但是他拒絕醫生要求他減少壓力、過得輕鬆些的建議。相反,這個男人不但不聽醫生的建議,還通過更加努力的工作來證明自己和從前一樣強,從而保持自己的生意。他非常注重保持男子漢的形象。不久,這個男人又一次心髒病突發,這次更嚴重。他終於被第二次發作的心髒病打到了,失去了他拚命挽救的生意。如果聽從醫生的建議,他可能不會失去生意,或者不會第二次發作心髒病。
傳統的男性性別角色對於慢性疾病的調整既有利也有弊。弊端為傳統的男性性別角色的特點,特別是獨立和自控,這是與慢性疾病的特點不一致的。傳統的男性氣質傾向使人們很難依靠他人或尋求幫助,所以當他們需要幫助時,這種男性氣質就成了一種問題。例如,一個心髒病患者在修剪草坪或鏟雪時拒絕尋求幫助可能造成心髒病突發。
除此之外,慢性疾病被看做是虛弱的、易受傷害的,而虛弱和男性性別角色不一致。研究發現,和青年女性相比,青年男性覺得慢性疾病是更可恥的。
慢性疾病對男性有更大的恐嚇性,因為慢性疾病損害了他們養家糊口的角色。比如男性患病時,而女性去工作,這會讓男性覺得很難堪。
因為男性的性別特征與身體強壯有關,所以在對待疾病帶來的麻煩方麵,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困難。一項對患有充血性心髒病病人的研究表明,身體的不便會給男性帶來抑鬱,而不會給女性帶來抑鬱。
研究者認為,和女性相比,男性認為自己良好的身體狀況與身體能力有強烈相關。也就是說,當發現自己舉東西或搬運物體有困難、行走吃力、上下樓困難時,男性會比女性更加抑鬱。女性與男性相比,更能夠接受由疾病帶來的不便的事實,這是因為女性更可能向他人尋求幫助。
男性性別角色也會妨礙男性聽從醫生的建議。例如,患心髒病的男性可以通過控製飲食、進行養生鍛煉、避免過度勞累來控製疾病的惡化。但醫生的嚴格要求會使病人產生阻抗心理。當別人剝奪了你的自由或你覺得你被別人控製了的時候,就會產生心理阻抗。為了保持自由,你會反對他人的指令。你可能對相關的概念“逆反心理”更熟悉。回想一下,有時你命令他人去做與你想做的事相反的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做了你真正想做的事情。逆反心理對於病人遵守醫囑是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逆反心理導致不聽從他人的正確的意見和建議。
另一個會影響男性疾病康複的問題是,男性性別角色中獨特的情感表達。傳統的男性性別角色要求男性將自己的感情極易被攻擊的方麵隱藏起來。然而,不與他人分享感受的行為使他人無法給予幫助。另外,男性是否積極地自我關注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與之相反的變量是男性注意到自己被排除在外的感受。積極的自我關注與好的生活品質緊密相關。而被別人排除在外的感受則和生活質量下降緊密相關。在一項對患有前列腺癌的人的研究表明,被別人排除在外的感受與表達情感有困難有關,因為被別人排除在外常常意味著個體的很低的自我效能感。情感表達困難解釋了心理和身體功能虛弱的關係。(Helgeson,2005:569-570)
有利的方麵是,男性性別角色的特點更適合應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可以被解釋為將要被解決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來說,很容易區分出能夠解決或控製的問題,男性尤其願意從事解決問題。例如,鍛煉對糖尿病有很大的幫助,運動和男性性別角色是一致的,運動也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行為。青年男性比青年女性更多地用運動來控製病情。(Helgeson,2005:570)總的來說,患慢性疾病的青年男性與女性相比,更傾向於認為自己控製了自己的病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疾病,控製是可能的,控製行為是有幫助的。男性性別角色的能動特點反映了問題解決的傾向。能動行為與男性對慢性疾病的積極調整有關,如心髒病、前列腺癌和類風濕關節炎。然而,慢性疾病的特點限製了控製行為的作用。這使男性很沮喪。
因此,男性性別角色對於慢性疾病的調節有利有弊。從某種程度上看,疾病威脅了男性氣質,疾病的恢複會很困難。另一方麵,男性氣質又是很有幫助的。
四、壓力應對的性別差異
1.壓力感知的性別差異
一些研究者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男性和女性是怎樣應對壓力上,而比較看重男性和女性所經曆的壓力在總數上的差異。一項研究進行了對生活壓力事件性別差異的元分析,在總共119項生活壓力性別差異的研究中,女性比男性報告了更多的壓力事件,但是這種差異很小,受很多變量影響。(Helgeson,2005:555)其中起作用的一個因素就是研究者是怎樣來測量壓力的。典型的就是研究者會讓被試評價一件事情發生時是否給他們帶來壓力。也就是說,壓力的暴露,壓力的影響,或者二者都有。當這二者在後續的分析中相互之間得到區分的時候,暴露方麵的性別差異要小於影響方麵的性別差異。因此,女性可能會把壓力評價得比男性更嚴重。但是男性和女性並不一定會經曆不一樣的壓力事件。樣本的年齡同樣會影響相關的大小。與兒童和成人相比,青少年樣本在壓力上的性別差異要大一些。這就支持了Nilen-Hoeksema的觀點,即青少年女性比男性麵臨著更多的壓力。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報告與他人關係有關的事件,即便這些事件有時就是關係方麵的緊張性刺激。在第一種情況下,研究者們發現,女性更有可能報告與關係有關的問題,比如衝突、分離或者失去。在第二種情況下,研究顯示,女性更有可能把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壓力。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了這兩種緊張性刺激的差異。
2.壓力應對的性別差異
當然,沒有人總是能控製自己的情感。有時候,當一些糟糕或者不幸的事情發生後,人們很難避免悲觀情緒。比如,愛人去世、離婚以及失業等都是給人帶來壓力的事情。相當多的研究表明,人們在這些壓力事件麵前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者應對方式。在這裏,我們主要探討幾種應對方式。首先來看看人們應對壓力性別差異的相關研究。
(1)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人們在麵對壓力事件時的反應方式。接受挑戰或者逃跑反應是指應對壓力時或者與壓力源鬥爭或者逃避壓力。趨向和表現友好的反應(tend and befriend response)是指應對壓力時采取撫育的方式保護自己及子女(照顧),並建立社會網絡以防止受到威脅(表現友好)。生存依賴於麵對威脅時進行有效反應的能力。以爭鬥或逃避(fight-or-flight)為特征的壓力反應(response to stress),代表了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的基本機製。然而,由於女性對後代的投資更多,她們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通過養育後代,以關愛方式展示其行為,從而避免不利的神經內分泌反應;同時,女性也通過協助的方式,即加入到社會團體中以減少危險,來應對壓力情境。
蒂姆 威爾遜經常帶著他的名叫傑克遜的寵物狗散心。寵物狗們被集中在籬笆圍起來的區域內。小狗能在這塊地方自由玩耍。大部分時候,臨近的小狗都能相處得很好,經常在一起無拘無束地瞎鬧。有時候,小狗們也會失去控製。攻擊性強的小狗就挑起戰爭,進攻其他的小狗。其他的小狗會有兩種反應方式:有時候反應很強烈,一場狗之間的戰爭隨之展開(很快被狗的主人們製止);其他時候被進攻的小狗並不喜歡這種爭鬥,然後就夾著尾巴很快逃走了。幸運的是,傑克遜跑得十分快,常常跑在齜牙咧嘴的狗的前麵。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接受挑戰或者逃跑反應”,即在壓力麵前或者與壓力源作鬥爭或者逃避壓力。多年來,“接受挑戰或者逃跑反應”通常作為一項指標被用來考察哺乳動物在壓力麵前的反應。麵臨威脅時,哺乳動物由於荷爾蒙比如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釋放而變得精力充沛。就像公園裏的小狗一樣,它們或者繼續打鬥或者盡可能快地撤退。這種現象至少被人們接受了很多年。近來,謝利 泰勒和她的同事指出了關於接受挑戰或者逃跑反應研究的鮮為人知的事實。大部分的研究對象都是雄性(特別是雄性老鼠)。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雌性在麵對壓力事件時的反應有所不同?
泰勒和她的同事認為接受挑戰或者逃跑反應對雌性動物來說並不是很奏效,因為它們在照顧孩子方麵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戰鬥對懷孕或者即將生產的動物來說並不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同樣,當雌性動物有責任照顧它們年幼的孩子或者是在懷孕後的幾個月時,要逃跑也是很困難的。結果,泰勒和她的同事認為,在雌性動物中發展出了一種對待壓力的不同應對方式,即“趨向和表現友好的反應”。婦女們不采取爭鬥和逃跑的應對方式,她們肩負著撫育孩子的責任,在麵對壓力時,就會做好保護自己以及照顧孩子的準備,並且會創建社會關係網使自己和孩子遠離危險從而受到保護(表現友好)。趨向對母親和孩子都大有益處。(例如,一個安靜的小孩很少被攻擊者注意到,撫育行為會帶來更低的壓力並且能夠提高哺乳動物的免疫能力。)表現友好包括與其他種類的成員建立親密的關係。這也會帶來一係列的好處。一個有著緊密聯係的群體能夠互相交換資源,提防攻擊者並能共同照顧孩子。女性比男性更可能發展親密的友誼關係、與他人合作以及將注意力集中到社會關係上。特別是在壓力下,人們更是如此。在這些環境下,女性更傾向於尋找別人,特別是其他的女性。(Tamres等,2002:69)
趨向和表現友好的反應可能會有生物學上的偏差,就像接受挑戰或者逃跑反應隻在男性中存在一樣。具體來說,女性在壓力下會分泌更多的荷爾蒙。有證據表明,荷爾蒙能使人鎮定並促使與他人的聯係。然而,女性尋求社會支持可能是由女性和男性社會化方式不同所致。有證據表明,在壓力情境下,女性由於求助他人以及討論她們的問題而比男性得到更多的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