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貨架上的商品
技術的進步必將推動產業的飛速發展,嗅覺靈敏的資本家也意識到了組織工程產業的無限商機,資本的湧入也推動了產業的飛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10年,全球共有700家與組織工程有關的企業。2007年就有50個組織工程產品在市場上銷售,銷售額已經達到11億美元,2008年組織工程產品銷售已增長到15億美元。
人工皮膚是第一個用組織工程技術製作成功並用於臨床的器官。1997年3月,素有國際醫療審核黃金標準美譽的權威機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第一個組織工程產品人工皮膚上市。這種用於燒傷皮膚治療的產品是由新生兒包皮分離的成纖維細胞培植而成,隨後將細胞凍結使其失去活力。實際上,這類無活體細胞的組織工程產品仍然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
隨後美國FDA一共批準5個組織工程皮膚產品,2007年我國批準“安體膚”組織工程產品上市。這是我國組織工程領域的第一個產品,也是由新生兒包皮組織中細胞培育而成,主要用於燒傷組織修複。這種含有活體細胞的細胞移植物現在市場份額不大,但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骨組織修複產品也是市場上的寵兒。1997年,組織工程軟骨(Carticel)產品得到美國FDA批準。該產品是以病人自身的軟骨組織細胞體外培養後,植入患者損傷關節體內進行修複治療。這種含有病人軟骨細胞和生長因子的細胞懸浮液,臨床試驗顯示可顯著改善患者症狀,最長可維持效果達10年。優良的性能帶來了巨大的收益,2007年,其全球銷售額已達9000萬美元。
內皮細胞產品(Vascugel)是由病人內皮細胞培養而成的血管補片,可覆蓋在受損血管表麵發揮修複作用,目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如能成功,必將在全球近15億美元的巨大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總的來說,目前市場上的產品主要以結構類產品如皮膚和骨骼為主,這類簡單的人造組織已經應用於疾病治療。市場更為巨大的血管替代物、心髒瓣膜產品、角膜替代品、人造器官產品等仍處於研發階段。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這些產品研發進展順利,勢必掀起新一輪的產業革命。
3.3.6前景及展望
盡管過去的二十年間,組織工程的發展取得了堅實的進步,並顯示了光明的前景。有人甚至樂觀地推測,到2020年,95%的移植細胞、組織和器官將由組織工程產生,屆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預定相應的器官將不再是夢想。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體組織和器官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係統,我們對其認識還極其有限,很多研究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重重困難和挑戰依然貫穿整個組織工程研究的全階段:如何選擇優良種子細胞,如何合成理想的支架材料,如何模擬體內的生長環境調控體外細胞行為,以及新合成組織的保存、移植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此外,更大的困難來自於人類自己。來源於異種動物甚至是人胚胎幹細胞的種子細胞,可能會引發人們對這項技術的恐懼:全部換成人工器官的我還是原來的我嗎?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但工具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你用或者不用,它就在那裏,無所謂好和壞。菜刀可以殺人,也可以用來切菜,關鍵在於如何使用。我們不能因為可能的風險而駐足不前,在可控的範圍內研發新技術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要相信我們的後代,他們會有足夠的智慧,能夠從容地處理組織工程技術帶來的倫理及相關問題。
通往未來的道路永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現實到夢想,我們注定還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路途上的障礙終將成為我們前進的基石。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夢想成真的時刻,我們不會等得太久。
3.4智能化的藥物分子——藥物載體材料
3.4.1吃藥的煩惱
吃五穀雜糧,免不了生病,生病就要吃藥,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情,其實大有文章。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給病人帶來諸多煩惱。
第一件煩惱便是服藥次數頻繁。當我們看完醫生,按照醫生給我們開的處方,從醫院的藥房將五顏六色、種類繁多的藥物帶回家中時,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便是仔細研究醫生所建議的各種藥品的用藥量,諸如一天幾次,一次幾片之類。對於普通藥物,通常情況下,每天的用藥次數均要求在三次以上,甚至更多,由於用藥次數偏多,病人很難按時服藥,這就會導致藥物的療效不佳,延緩病人的康複時間,甚至錯過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即使能夠按時服藥,也會將吃藥變成一種心理負擔。對於常年需要用藥的病人更是如此。大家可能會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增加每次用藥的劑量,而減少用藥的次數呢?從下麵的內容中,大家將會找到答案。
我們再來說說這吃藥的第二件煩惱——藥物的毒副反應。古人雲“是藥三分毒”,這裏的“毒”指的便是藥物的毒副反應。藥物是一把雙刃劍,除了為病人祛除疾病之外,伴隨而來的還有藥物給病人身體所帶來的或多或少的不適和損傷。已知藥物的種類繁多,物理化學性能各不相同,有些藥物可能會對病人的食道和胃黏膜造成強烈的刺激,甚至造成灼傷;而另一些藥物遇到唾液或胃酸可能會發生分解,失去藥物原有的活性;而多數藥物不存在上述問題,但通過口服等方式進入人體後,藥物便會隨著病人血液的流動遍布身體的多數組織和器官,而真正到達病變組織的藥物卻非常有限。
科學研究表明,要實現對疾病的有效治療而又不產生強烈的毒副反應,病人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專業術語稱為血藥濃度)必須介於最低有效濃度與中毒極限濃度之間,低於最低有效濃度,藥物將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療效,而高於中毒極限濃度,對病變組織可能會起到療效,但同時對病人的正常組織和器官會造成嚴重的損傷,並可能引起新的疾病,得不償失。
對傳統藥物而言,由於藥物在服藥初期的快速釋放,導致病人的血藥濃度在服藥的初期和後期存在較大的波動,難以將病人的血藥濃度控製在安全範圍之內。因此,臨床上往往采用一日數次、定時服藥的方法來控製病人血藥濃度,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血藥濃度仍然波動較大。
如果日常服用的普通藥物所引起的頭痛、頭暈、胃腸道反應、肌肉乏力等毒副反應不能引起人們注意的話,那麼癌症化療給病人身體所帶來的強烈毒副反應,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既然傳統藥物存在上述諸多的弊端,那麼我們能否通過一些途徑來去除或減小上述藥物的負麵作用,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讓藥物更好地服務於病人,減少病人的痛苦呢?
3.4.2膠囊和包衣裏的秘密
在上一章節吃藥的煩惱裏,我們了解到傳統的用藥方式不僅用藥次數頻繁,給病人帶來諸多不便,而且由於血藥濃度在用藥初期和後期波動較大,不僅影響藥物的療效,還可能對病人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便發現了上述問題並提出了解決的思路,它便是今天的藥物緩釋控釋係統,可細分為藥物緩釋係統和藥物控釋係統兩類。
藥物的緩釋控釋係統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與傳統給藥方式相比,運用藥物的緩釋控釋係統不僅可以延長藥物在病變位置的停留時間,減少病人的給藥次數;而且可以更好地控製藥量,提高藥物的利用度,減少藥物的毒副反應。近年來,隨著各學科的高速發展,各種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不斷湧現,經過化學、藥學、材料學及生物學等領域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時至今日,藥物緩釋控釋係統已經形成了可以實現藥物的定速、定時和定位釋放的緩釋控釋係統。一些技術已經在我們日常服用的藥物中得以應用,如日常用藥中常遇到的緩釋膠囊、控釋膠囊、緩釋片等。
緩釋控釋係統之所以能夠實現藥物的智能釋放,其關鍵正是包覆在藥物外麵的膠囊和包衣,它們的專業術語稱為藥物載體材料。殼聚糖、膠原和白蛋白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均是良好的藥物載體材料。部分無機納米材料也逐步應用到藥物控釋係統,並展示了良好的效果。這些藥物載體材料本身並不具備治療疾病的活性成分,但它們卻是藥物緩釋控釋係統的靈魂,正是藥物小分子與藥物載體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的結合,在體內通過溶解、擴散及滲透等方式,才得以使藥物分子實現定速、定時和定位的精確釋放,最終得以使藥效充分的發揮。
90年代初,康泰克憑借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早一粒晚一粒,遠離感冒困擾”,以12小時用藥一次的長效優勢從當時普遍6小時用藥一次的感冒藥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品牌地位。康泰克膠囊正是采用了藥物的緩釋係統,成功實現了藥物的智能釋放,達到了藥物的長期穩定療效。下麵我們就以康泰克膠囊為例來了解一下緩釋係統的工作原理。
原來,在康泰克膠囊的生產過程中,首先要將藥物通過一定的工藝製備成細小的顆粒,然後這些顆粒將會被工作人員分成數個小組,除了其中一組的顆粒不做任何處理外,其他小組的顆粒將會被包上不同厚度的包衣,然後根據要求從各個小組分別取出一部分顆粒進行混合,最後將混合的顆粒封裝入膠囊,此時完整的膠囊便製備好了。病人用藥後,膠囊在病人的胃部會發生分解並釋放出顆粒,沒有包衣的顆粒作為第一梯隊,便會首先開始釋放藥物,藥物隨著病人的血液到達病變部位開始進行治療,當第一梯隊顆粒的藥物釋放到一定程度時,包衣較薄的顆粒便會作為第二梯隊進行工作,以此類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梯隊便會依次上場,使病人的血藥濃度始終保持在一個最佳濃度,而不至於大起大落,最終實現藥物的最佳療效及最小的毒副反應,並減少了用藥的次數。
當然,日常生活中,我們碰到的緩釋藥物還有很多,如對乙酰氨基酚緩釋片、茶堿緩釋片、克拉黴素緩釋片、非洛地平緩釋片、頭孢氨苄緩釋片、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它們的緩釋機製可能有所差異,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藥物的緩慢釋放,減少藥物的用藥次數,實現藥物最佳的療效,這裏就不再逐一詳述。
我們對藥物的緩釋係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麵我們繼續來了解控釋係統。與緩釋係統相比,控釋係統除了控製藥物緩慢釋放之外,還可以使藥物的釋放速度保持恒速或接近恒速。此類藥物在我們的日常用藥中也很常見,如硝苯地平控釋片、氯化鉀控釋片、格列吡嗪控釋片、卡左雙多巴控釋片等。下麵我們以硝苯地平控釋片為例說明控釋係統的工作原理。首先,工作人員要將藥物製成一定形狀的藥芯,隨後在藥芯的外層均勻包覆一層半透膜,然後采用激光技術在半透膜的表層打一些小孔,當藥物進入病人體內與體液接觸時,身體組織內的水分便會通過半透膜進入藥物內部,並將藥物溶解。當藥物內部的滲透壓高於藥物外部時,內部的藥物便會通過藥物表麵的小孔持續不斷地均勻外流,實現向病變組織的不斷供藥。
通過上述我們對緩釋控釋係統工作原理的闡述,我們了解到正是藥物外麵包覆的膠囊或包衣等藥物載體材料實現了藥物的智能釋放,因此我們在服用緩釋藥物和控釋藥物時,一定不能破壞藥物外部的膠囊和包衣,如果破壞將會導致藥物緩釋和控釋功能的喪失,導致病人單次過量用藥,嚴重時會引起藥物中毒,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3.4.3鎖定病變目標的藥物
通過前麵相關內容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藥物進入病人身體後,會隨著血液遍布身體的多數組織和器官,而多數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反應,這就會造成治療疾病的同時,對身體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化療藥物麵臨的問題尤為突出。那麼能否采用一些手段使藥物進入身體後,隻進入病變組織或更多地停留在病變組織,而減少正常組織中的分布呢?其實,早在100多年前,便有研究者對此問題進行過思考,他便是保爾·埃爾利希。
1954年保爾·埃爾利希出生於德國西裏西亞的一個猶太家庭。1878年畢業於萊比錫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隨後任職於柏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並從事染料和組織染色的研究。1882年,埃爾利希發明了著名的“抗酸”染色法,經過後人的不斷改進,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890年,他開始從事免疫學方麵的研究,在工作期間,成功實現了抗毒素血清的純化,使抗毒素血清的治療取得了極大成功,並於1901年成為首屆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但最終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該來的總會來,1908年,憑借體液免疫的“側鏈”學說,埃爾利希與俄羅斯人梅契尼科夫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埃爾利希不僅在組織染色和免疫學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化學治療方麵取得的成績同樣受到世人矚目,其中用於治療梅毒的特效藥“606”的研發過程更被世人傳為美談。
19世紀,人們逐漸開始認識到許多疾病都是由細菌引起的,並陸續發現了各種致病細菌,但限於當時的醫藥水平,人們對這些致病菌束手無策,感染病菌的病人身心遭受著極大的痛苦。埃爾利希曾從事組織染色的工作,並發現一些染料能夠特異地附著在病原體上染色,而不會附著在正常細胞上。於是設想,那麼能否從染料中開發一種藥物,它能夠選擇性地附著在病原體上並殺死致病菌,對人體又不會產生傷害,那麼由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將有望得到根治。埃爾利希形象地將這種藥物稱為魔彈(magic bullets)。這種被埃爾利希稱為魔彈的藥物正是如今靶向給藥係統的思想起源,他也因此被公認為靶向給藥思想的發起人。
雖然埃爾利希早在100多年前便有了靶向給藥的初步設想,然而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人類還無法從分子水平、細胞水平了解、認識疾病的作用機製,此外靶向給藥係統所需載體材料的製備及相關加工技術並不具備,因此靶向給藥係統並未得到發展和完善。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及交互融合,為靶向給藥的研究開發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近些年靶向給藥係統的研究開發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靶向給藥係統已經形成了被動靶向、主動靶向和物理化學靶向等多個分支。
那麼,靶向給藥係統是如何實現靶向功能呢?下麵我們將分別對被動靶向、主動靶向和物理化學靶向的工作原理進行逐一介紹。
(1)被動靶向給藥係統又稱為自然靶向給藥係統。當載藥微粒進入人體後,載藥微粒會吸附人體血液中稱為調理素的一種物質,隨後吸附有調理素的微粒易於黏附在巨噬細胞表麵,係統中的巨噬細胞便會將其作為外界異物而吞噬,而載藥微粒粒徑的大小決定著微粒能更多地到達身體的何種器官。粒徑大於7μm的微粒由於不能通過肺的最小毛細胞床,因此被截留,從而被肺部組織的單核細胞攝取進入肺組織;小於7μm的微粒則主要被肝髒、脾髒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攝取;當微粒的直徑小至50nm以下時則微粒更傾向於聚集於骨髓部位。因此,藥物的靶向性與載藥微粒的粒徑存在密切的關聯。
(2)主動靶向給藥係統是通過在載藥係統表麵修飾上能與目標組織發生特異性結合的抗體或給體,通過抗體-抗原、給體-受體的特異性反應,最終實現載藥係統的靶向給藥。
(3)物理化學靶向給藥係統目前研究的主要是利用載體材料的磁性而實現藥物的靶向性。
近些年,隨著納米材料、納米醫學、納米生物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和融合,研究者在磁性靶向給藥係統研究方麵取得了許多矚目的成績。如Fan Zhang等人設計並采用納米材料控製製備技術合成了平均粒徑150nm的夾心納米粒子,中空部分可以負載化療藥物。這種材料的內核具有磁性,因此借助外界磁場便可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選擇性富集,另外由於外層是一種發光材料,隻要借助外部激光的照射,借助熒光顯微鏡的幫助便可實現對藥物在體內的跟蹤,是一種集熒光成像和磁性靶向給藥的多功能材料。
3.4.4前景和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尤其是各種新型功能材料和加工技術的出現,藥劑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各種更加智能化的給藥體係不斷湧現,有的給藥體係已經開始在臨床上發揮作用,展現了優於傳統給藥方式的獨特優勢,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希望。有些目前仍束手無策的疾病可能由於新的載藥體係的出現而得到有效治療。
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一些新的給藥係統雖然已經被研究者開發,在動物體內也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但人體是一個複雜、精密的係統,我們人類對其了解還非常有限,要想實現臨床應用,還麵臨諸多困難,有些困難甚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仍然無法逾越。但我們堅信未來會更加美好。
3.5無須開刀的手術——介入診療材料
3.5.1介入診療材料的誕生
疾病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人類,一生中幾乎每個人都需到醫院看病,如果得了一個大病,還要經受開膛破肚之苦,而開刀做手術的風險人盡皆知,即從麻醉時的心髒驟停到血管的大破裂,從髒器的切除到腫瘤的轉移等一係列讓人想都不願想的風險。
2011年8月8日,患者陳永麗因稽留流產至昆明市某醫院婦產科就診,並在該院進行手術治療,術中因為手術複雜導致失血性休克及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像這樣在手術台上死亡的病人舉不勝舉,然而病人家屬往往不能理解簡單的手術為什麼會導致病人死亡,於是便產生了醫療糾紛。而有些患者家屬不願通過正常法律途徑去尋求客觀公正的解決方案,而是雇傭“醫鬧”,采取各種途徑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麵影響,以期從中牟利。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96%的受訪醫生表示其所在醫院發生過“醫鬧”事件,而且“該類事件”已經嚴重影響到醫生的執業行為。於是衛生部、公安部2012年4月30日聯合發出的《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醫鬧行為將受治安處罰甚至被究刑責。其實人類想要的很簡單,就是醫治病痛。那到底有沒有風險很小、痛苦很少的治療方法呢?
介入手術,一種痛苦很小的手術,可以說不用做手術的手術出現了。這種手術僅僅用一些細小的材料就能將複雜的疾病祛除。介入手術的第一步是血管造影,而介入材料的發展也得首先從血管開始。
3.5.2紅色物質的通路
據記載,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已經學會使用金屬管導尿。公元前400年,有史記載人們用中空的蘆葦研究屍體心髒瓣膜的功能。史前人類肯定早已對石刀劃破身體後流出奇怪的紅色物質的現象感到迷惑。直到1651年哈維做出對循環的解釋,人們才理解了動脈、靜脈和微血管的完整關係。當作為介入醫生使用各種腔內器械在血管內馳騁的時候,我們對於它的熟悉其實來自於幾百年前人類最初對血管的認識的演變。
公元131~201年,羅馬的蓋侖通過將蘆葦空腔和黃銅管插入動脈的方法,延續並擴展了關於血流的闡述。蓋侖學說堅持了肝髒是產生血液的場所。血液從肝髒流向腔靜脈和它的分支。包含在右心室的部分靜脈血通過心髒間隔上的小孔滲入左心室腔。蓋侖的循環觀念在接下來的一千年中基本上是公認的。維薩裏斯在偉大的解剖學著作《人類的構造》一書中,盡管很多解剖學觀點與蓋倫不同,但在血液流動方麵,仍然維持了當時主導的源自蓋侖的觀念。
那個時代的許多藝術家也開始對解剖學感興趣。意大利的萊昂納多·達芬奇通過用蠟澆鑄室腔深入地研究心髒,最後構造了一個用來進行瓣膜流動研究的玻璃模型。最終,英國的威廉姆斯·哈維插管入下腔靜脈並證明了肺循環。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貝爾納的備忘錄裏記錄的筆記描述了很多可能在狗身上進行的涉及靜脈和動脈的試驗。他介紹了心髒導管插入術的術語,為了測量血中不同物質,他將可半彎曲的引導管置入心腔從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3.5.3埃加斯·莫尼茲的造影劑
1874年埃加斯·莫尼茲生於葡萄牙,並且從科英布拉大學取得了醫學學位。1901年,莫尼茲在法國開始神經放射學和精神病學的培訓。一年後他回到了葡萄牙,在那裏他開始致力於政治而不是醫學,1903年到1912年期間,政治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1912年他在裏斯本開了間神經科診所,並且被大學任命為神經放射學教授。為了確定溴化物溶液是否能在動脈中觀察到,莫尼茲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把不同濃度的溴化鋰和溴化鍶溶液裝到玻璃管中,把它們放到顱骨的後麵。這些管子在X線片上清晰可見。這個結果提示了大腦動脈造影的可能。
莫尼茲了解到將溴化物注射到病人的動脈中是無害的,於是莫尼茲和利馬很聰明地先從動物小靜脈內注射開始試驗。
人體試驗在最初的一些病人中不成功。最終,在第六次嚐試時,他們觀察到了頸動脈循環的一些分支,不幸的是,在注射後大約8小時,病人發生頸動脈栓塞而死亡。之後,莫尼茲決定用碘溶液繼續研究。1927年6月28日,他用5mL 20%碘化鈉完成了動脈造影。幾天之後,莫尼茲在巴黎神經病學協會上宣布了他的發現。1949年,他和瓦爾特·魯送夫·赫斯一起因為“發現對於某些精神病進行前額腦白質切除手術(也被稱為額葉白質切除術)的治療價值”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5.4介入材料的發展
在血管選擇性造影的研究上,導管的使用是一個關鍵性的進步。1905年弗裏茨·布萊克羅德發明了把導管置入狗血管中(動脈和靜脈)的技術,在當時是個很大的創舉。為了使藥物更快地傳輸,在1912年,布萊克羅德嚐試把化療藥物直接注射入心髒,於是,他在犬動脈中插入導管,並保持幾小時,沒有記錄到並發症或血凝塊。德國的維爾納·福斯曼可能是第一個普及導管插入術的研究者。1929年,當福斯曼還是埃柏斯瓦德一家小醫院的低級別外科醫生時,他在自己的手臂上開放了一條靜脈並在透視控製下將一根導管向上插入至右心房。這個試驗為福斯曼贏得了主管的尊重,並曾為此在城中“最好的飯店”舉行慶祝晚宴。
1932年齋藤田真和上川第一次報道了逆行性動脈造影。這項技術非常精細,除股動脈之外還可用於其他血管。例如,1939年卡斯特利亞諾斯和佩雷拉什描述了經由肱動脈通路的逆行性胸主動脈造影。1951年康弗斯·皮爾斯發展了經皮向股動脈導入一次性聚乙烯導管並以逆行方式將其置到胸腹主動脈任何水平的方法。
1921年出生於瑞典的斯文·法爾·基丁格,發明了經皮血管穿刺術,可以簡單歸納為“入針,入導絲,出針,入導管,出導絲”,這項技術1953年在放射學比較有權威的雜誌《放射學學報》上發表,並創立了經皮股動脈穿刺插管術,它的出現結束了血管造影需要血管外科醫師協助的曆史,成為介入醫師可獨立完成的一種簡便、安全的血管插管技術,沿用至今,並擴展至非血管治療領域。很快很多研究者們開始使用塞丁格技術,很快出現了加熱成形、不透光的導管,這些材料使得腹部不同器官的選擇性動脈造影具備可行性。
關於球囊導管的誕生要說起多特,他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市,在紐約醫院接受放射學培訓後,他進入了康奈爾醫學院,最終成為在波特蘭俄勒岡州立大學的血管放射學家。他首先改進了基丁格技術,使之用於治療的目的。1964年1月他使用創新的擴張導管在一個84歲婦女身上進行了股淺動脈一個短的閉塞節段的成功血管再通,血管介入性放射學由此創立。
但由於傳統偏見,特別是來自外科學界的阻力,多特技術在美國被忽視和反對了近15年,但是多特的技術卻在歐洲找到了它的信奉者和傳播者,特別是德國醫生埃伯哈特·蔡特勒,是他介紹多特的技術給安德烈亞斯·格林茨格(發明球囊導管者,建立了心血管介入性放射學)。
介入治療材料的發展與普及,不僅使許多疾病避免了大手術的煩惱,而且讓原本許多不能治療的疾病得到了治愈。
眾所周知的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閉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目前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了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介入支架材料的出現,為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2010年2月12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因勞累後再次心髒病複發,在美國紐約接受冠脈支架手術,植入2枚支架。2004年他曾因為冠心病行搭橋術,搭了四根橋。如果沒有支架材料,克林頓可能早已不能出見在我們的視線中了。
3.5.5介入手術的選擇
雖然介入材料及手術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否做介入手術仍然需要選擇。作為介入學的醫生應該考慮到,有些疾病或某些疾病的某種類型,介入治療是絕對的適應證。而在有些應首選外科或內科治療,或者以內科和外科為主,配合介入治療。在更多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是沒有定論的,即所選擇的治療可能沒有循證醫學的證據。
一個新介入治療技術的成熟,在它的最初階段可能的形式是以個案報告的形式或實驗研究而出現的。它的治療有效性需要以一組或更多的病例和時間證實,即所謂單中心治療結果。盡管如此,這種單中心的治療結果仍不能解除人們對該治療臨床應用心中所充滿的疑慮,需要更大規模的、更多單位的,更多經驗的作者們的聯合研究,這種研究稱為多中心的研究。這種研究往往需要預先策劃,嚴格入組標準,嚴格技術標準,嚴格觀察和隨訪標準。它往往出自政府、企業大規模的資金支持項目。這項研究雖然可能得到這項治療病人可能獲益的結論,但它仍需要與其他如外科、內科或其他方法進行嚴格的比較,得出在同等條件下不同治療方法的比較結果,並做出正式結論。
對於很多介入放射科醫生來說,介入操作所致的風險遠低於外科手術,盡管可能遭遇失敗,但並不妨礙以後成功施行外科手術,這種看法對介入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還有一點也很清楚,即介入放射科醫生正在力爭讓介入的某些操作成為更有效的治療手段,以便真正作為一種替代治療,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姑息性或手術前的方法,如小肝癌的介入治療、子宮肌瘤栓塞治療和正在研究中的直接經肝門腔靜脈分流術等。如果說某項介入治療對某種疾病是絕對適應證,這個結論也需要接受時間的考驗。這主要來自介入治療技術本身的不斷進步,更來自其他治療方法不斷改進的挑戰。
作為病人的責任醫生,應該清楚地知道所麵臨的疾病或者這種疾病的某種類型進行介入治療所處的循證醫學地位。A級證據是基於多項大樣本隨機臨床試驗取得的證據;B級證據是基於數量有限的小樣本隨機試驗、非隨機試驗的嚴密分析或觀察記錄的證據。基於專家共識的意見或建議,被認為是C級證據。積極主動地向病人或家屬如實說明情況。除了疾病的介入治療效果,病人獲益情況,以及可能的不良反應和危險,還要考慮自己的經驗、所屬單位的設備條件、各科專業的協調關係,甚至應該考慮病人的經濟能力和是否處在醫療保險範圍之內。理解和站在病人的立場上思考和抉擇,應當是我們在進行各種治療方案選擇時首要考慮的。
3.6灰姑娘的涅槃——整形美容材料
3.6.1“美麗”的基石
愛美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然而天生完美的人很少,誰不想修正上帝造人時那一點缺憾?現代科技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使之變為現實,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神奇再也不是童話裏的故事了,大眾不再滿足於僅僅通過著裝、配飾及對外表的裝扮改變自己,人們希望有更“本質”的改變。基於改善自身先天或後天的“缺陷”的渴望,人們開始了在整形美容上的探索,這正驗證著莎士比亞的那句名言:上帝給她們一張臉,她們卻還要自己造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