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酮膜:應用矽酮膜治療兒童燒傷後增生性疤痕或疤痕疙瘩。矽酮膜厚度為1.51毫米,用膠布、繃帶或壓力套固定於增生性疤痕部位,每天治療12小時以上,持續2個月,獲得良好的效果。應用矽酮膜治療同種的燒傷後增生性疤痕或切口疤痕,對治療前後疤痕大小進行測量,治療二個月疤痕體積均縮小,證實矽酮膠膜對各種疤痕均有效果且療程短、並發症少,患者容易接受。其作用理尚不清楚,並非壓力或溫度的作用,亦不是影響皮膚氧合,可能是促使疤痕角質層水合和不斷釋放出低分子矽聚合物改變疤痕組織的化學結構。矽酮膜對水分子的通透性為正常皮膚的1/2,可起到表皮角質層保護皮膚水分的作用,促使疤痕皮膚恢複穩定的內環境,減輕毛細血管充血和膠原纖維增生,從而防止增生性疤痕的形成。
矽酮霜:含20%矽油的水溶性霜劑,直接塗抹在疤痕上.每天2次至數次,可減輕疤痕充血、顏色轉淡,質地變軟,患者自覺塗抹後收緊感減輕,便於關節活動,且有止癢作用,因藥物經常被擦去,作用不能持久,必需經常塗抹,配合壓力療法效果較滿意。
二、日常生活和職業訓練
1.日常生活訓練
大麵積燒傷病人痊愈後回到家庭生活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包括起床、漱洗、飲食、入廁、行走等方麵都存在困難,必須加以訓練。
翻身:創麵愈合後訓練病人自己在床上翻身.側臥或俯臥,由於燒傷病人恢複期軀幹脂肪開始堆積.出現向心性肥胖,增加了床上訓練的難度。軀幹側麵或背、臀深度燒傷往往因翻身而摩擦疤痕,所以易起泡或潰破,必需用彈力繃帶包紮或穿著彈力套(衣)後進行訓練,開始由醫護人員或家屬協助,以後逐漸過渡到病人自行翻身。
漱洗和飲食:早期握不穩牙刷、筷子、湯匙等,或因肘、肩關節活動障礙有些餐具顯得太短,可加長餐具柄的長度,也可將餐具柄和牙刷直接用繃帶或金屬裝置固定於手上,逐漸地訓練其漱洗和進食,右手殘廢則訓練左手。
行走:長期臥床患者下地行走前,應先坐在床邊,將雙下肢下垂於床下,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鍾,待適應後開始在床旁站立,進而圍著床旁行走,以後在病房內行走,逐漸過渡到走廊和室外,每天行走的時間和距離也應隨之相應遞增。下肢深度燒傷,在開始站立時因靜脈回流不暢出現疤痕發紫,自覺麻木和針刺樣不適感,菲薄的疤痕皮膚可引起水泡或血泡、破裂甚至潰瘍,因此在下床站立和行走前必須用彈力繃帶包紮或穿著壓力套(衣)。
入廁:下肢深度燒傷累及髖、膝、踝關節周圍者,可因關節功能障礙影響坐或蹲的動作,訓練過程開始采用有扶手的高座椅開洞放置便器的特製座椅,並逐漸降低其高度,隨著疤痕成熟、軟化和關節功能改善,病人可適應坐或蹲式便器。
2.職業訓練當疤痕成熟,並經得起壓迫、碰撞、牽拉等外力作用時,即可開始進行職業訓練。病人的燒傷原因若與其職業有關,可能對回原崗位工作產生恐懼心理,毀容或肢體殘缺可傷害病人自尊心,對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和回到社會生活中,心理上有一定壓力,對恢複工作喪失信心。在進行職業訓練時應按照其傷殘程度和文化素養以及原職業的性質等采用分階段與循序漸進的方法訓練其勞動技能和耐力。
功能性作業療法:以簡單形式的勞動為主,如持錘子敲打;持鉗子的鉗工操作;持鋸、斧等木工勞動;切菜、掃地、抹桌椅等家務勞動,逐漸增加較為複雜的勞動內容。
職業訓練療法:是病人在回工作崗位前的一種過渡形式的勞動,以恢複病人與原職業相近的勞動技能,應按其職業、工種和體力,選擇訓練內容。如書寫、打字、打算盤、繪畫、木工、電工、縫紉、編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