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做過了,剩下的豆腐陳鬆又開始做熏豆幹,這是個漫長的工作。把豆幹用竹子做的盤子裝好,掛在柴火灶上麵慢慢熏幹。
今天陳鬆又準備做灰堿水饃饃,這個饃饃可以炒了當菜,也可以油炸後炒肉,還可以素著紅燒。但是這個灰堿水饃饃的傳統做法很複雜,先要用稻草燒了成灰,用水混合,再用紗布過濾掉灰渣,然後再沉清,製作出澄清的灰堿水,然後將大米泡在其中,等待著米變成金黃色。接著磨米漿、煮米漿、塑形、蒸製……因為是稻草灰做的堿水,這邊的人管叫:“灰堿水饃饃”,傳統的做法做出來的可不是外麵工業堿做的能比的。
陳鬆一家又開始了做灰堿水饃饃的行動。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陳鬆家的院子裏,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稻草的芳香。陳鬆一家圍坐在院子裏,開始了製作灰堿水饃饃的準備工作。小寶興奮地跑來跑去,偶爾好奇地湊過來,想要幫忙卻又不知從何下手。陳鬆的母親趙玲製作灰堿水饃饃的老手。她一邊指揮著家人,一邊熟練地將稻草堆在一起,點燃了火。火焰跳躍著,稻草在火中劈啪作響,化為灰燼。
“小心點,別靠太近。”陳鬆提醒著小寶,同時用鐵鍬翻動著稻草,確保它們均勻燃燒。火勢漸漸減弱,隻剩下一堆溫熱的灰燼。陳鬆和趙玲一起將灰燼與水混合,用木棍攪拌,直到它們完全融合。
趙玲說:“這是製作灰堿水的關鍵步驟,灰堿水能讓饃饃有獨特的風味。”趙玲說完就將混合了灰燼的水倒入紗布中,過濾掉灰渣,隻留下清澈的灰堿水。然後把大米洗去米粉,倒入灰堿水裏浸泡。
大米已經在一個大木桶裏浸泡了一夜,大米逐漸變成了金黃色,仿佛被陽光染過一般。接下來是磨米漿,趙玲將金黃色的大米倒入石磨中,陳鬆推著磨盤,一圈又一圈,直到米漿細膩如絲。煮米漿時,趙玲小心翼翼地控製著火候,確保米漿不會糊鍋。讓陳鬆這個大力士攪動米漿,確保米漿均勻受熱。
塑形和蒸製乃是整個製作流程中的最後兩道關鍵工序。隻見趙玲與陳鬆齊心協力地把剛剛煮好的那一大鍋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米漿緩緩倒入一個巨大的盆子之中。趁著這股子熱乎勁兒,二人迅速行動起來,雙手不停地揉搓著盆中的米漿,努力將其塑造成一個個圓潤可愛的圓球或是修長筆直的條柱狀。
就在這時,一旁的小寶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伸出自己那雙胖乎乎的小手,有模有樣地學起大人的動作來。然而,他畢竟年幼無知,不曉得這剛出鍋的米漿溫度極高,一不小心便被燙到了手指,疼得小家夥“哇”的一聲大哭起來。聽到哭聲,正在忙碌的陳麗和吳茵趕忙放下手中的活兒,急匆匆跑過來查看情況,並安慰起受到驚嚇的小寶。
待小寶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大家又繼續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當中。雖然每個人塑造出來的饃饃形狀不盡相同,有的像圓圓的湯圓,有的像細長的油條,還有的歪七扭八不成樣子,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眾人的心情。相反,看著眼前這一堆形態各異卻充滿生活氣息的饃饃,每個人的臉龐上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滿滿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