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範健、趙敏:“論公司法中的嚴格責任製度”,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4期。

50.蔡立東:“公司人格否認論”,載《民商法論叢》(第2卷)。

51.趙信忠:“對我國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質疑”,載《河北法學》1999年第4期。

52.李國光、王闖:“審理公司訴訟案件的若幹問題(上)——貫徹實施修訂後的公司法的司法思考”,載《人民法院報》2005年11月29日。

53.孟勤國、張素華:“公司人格否認理論與股東有限責任”,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3期。

54.宋良剛:“股東抽逃出資的法律責任與救濟”,載《法律適用》2003年第1~2期。

55.劉毅:“衡平理念下的法人製度缺陷之救濟——公司人格否認若幹實務問題探析”,載《人民司法》2004年第5期。

56.李仁軍:“公司股東僅為夫妻兩人時如何界定公司性質”,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3月6日。

57.崔之元:“美國二十九州公司法變革的理論背景及對我國的啟示”,載《經濟研究》1996年第4期。

58.張維迎:“所有製、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係——兼評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觀點”,載《經濟研究》1996年第9期。

59.張維迎:“所有製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係”,載《經濟研究》1996年第9期。

60.董必榮、方耀民:“論企業狀態依存所有權與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載《改革與戰略》2003年增刊。

61.周其仁:“市場裏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載《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

62.楊瑞龍、周業安:“一個關於企業所有權安排的規範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論含義——兼評張維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觀點”,載《經濟研究》1997年第1期。

63.[美]科斯:“企業的性質”,載《論生產的製度結構》,陳鬱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64.周江洪、範曉宇:“構建有效的中國公司治理結構——從法學與經濟學的角度考察”,載《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65.劉俊海:“職工參與公司機關製度的比較研究”,載王保樹主編:《商事法論集》(第3卷)。

66.宋勝洲、傅彬:“破產製度與債權人作用”,載《改革》2005年第1期。

67.薑鑫:“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模式評析及啟示”,載《稅務與經濟》2005年第2期。

68.楊瑞龍:“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思路的選擇”,載《現代經濟探討》2000年第1期。

69.楊瑞龍、周業安:“相機治理與國有企業監控”,載《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70.徐強勝、李中紅:“論銀行在公司治理結構下的法律地位”,載《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71.管仁勤、李娟娟:“日、美企業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比較”,載《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5期。

72.朱岩:“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的影響”,載《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73.徐強勝、李中紅:“論銀行在公司治理結構下的法律地位”,載《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74.斯道廷·坦尼夫、張春霖、路·白瑞福特:“建立現代市場製度:中國的公司治理與企業改革”,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2年第4期。

75.勞劍東、李湛:“控製權的相機分配與創業企業融資”,載《財經研究》2004年第12期。

76.劉毅:“日本的主銀行製與銀企關係”,載《日本研究》2003年第4期。

77.冀曉偉、徐靜霞:“論公司融資結構與治理結構”,載《商業研究》2005年第7期。

78.金帆:“論債權人的風險分擔”,載《當代財經》2004年第2期。

79.周小川:“關於債轉股的幾個問題”,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1999年第10期。

80.惠曉峰、楊唯一:“國有企業債務重組方式選擇的博弈分析”,載《管理科學》2005年第4期。

81.王保樹、楊繼:“論股份公司控製股東的義務與責任”,載《法學》2002年第2期。

82.趙曉華、趙寶奇:“控製股東:公司法框架下的責任重構”,載《河北法學》2004年第5期。

83.鄭曙光:“公司減資的比較法考察”,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84.徐偉:“公司分立中債權人保護法律製度比較研究”,載《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

85.錢弘道:“關於對法律進行經濟分析的三個角度”,載《法製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3期。

86.羅勇、曹麗莉:“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的理論與現實分析”,載《經濟與管理》2005年第1期。

三、英文文獻

1.Al H.Ringleb and Steven N.Wiggins ,Liability and Large scale,Long Term Hazards,98J.Pol,Econ.574(1990).

2.Aghion,P.and Bolton,P.,An Incomplete Contrac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

3.Bolton,Patrick,and Mathias Dewatripont,The Firm as a Communication Network,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5:809-839,1994.

4.Brian R.Cheffins,Company Law:Theory,Structure,and Oper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Bayless Manning&James J.Hanks,Jr.,Legal Capital,3rd.,1990,Westbury,New York.

6.C.M.Schmitthoff,Palmer’s Company Law,23rd Edition,London:Stevens&Son Ltd.,1982.

7.Chester Rohrlich,Organizing Corporate and Other Business Enterprise,John P.Obriend et al.eds.,5th ed.,1975.

8.Clifford W.Smith,Jr.&Jerold B.Warner,On Financial Contracting: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7J.Fin.Econ.117,122-23(1979).

9.C.Beach,Commentaries on The Law of Private Corporations,Chicago :T.H.Flood.1891.

10.Comment,Shareholder Liability for Wages:Section 630of the New York Business Corporation Law,30Fordham L.Rev.471(1962).

11.Carsten Alting,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in American and German Law liability of Individuals and Entities:A Comparative View,2Tulsa J.Comp.&Intl L.187.

12.David W.Leebron,Limited Liability,Tort Victims,and Creditors,Columbia Law Review,November,1991.

13.Ekaterina V.Zhuravstantin Sonin,Bankruptcy in Russia:Away from Creditor Protection and Restructuring,9Russian Economic Trends 6(2002).

14.E.Coke,First Part of The 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 or A Commentary Upon Lottleton 6,413(1853).

15.E.M.Dodd,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45Harvard Law Review (1932).

16.Frank H.Easterbrook &Daniel R.Fischel,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52U.Chi.L.Rev.89(1985).

17.Guido Calabresi,Some Thoughts on Risk Distribution and the Law of Torts,70Yale L.J.499,(1961).

18.Henry Hansmann &Reinier Kraakman,Toward Unlimited Liability for Corporate Torts,100Yale L.J.1879.

19.Hohfeld,Nature of StockholdersIndividual Liability for Corporation Debts,9Colum.L.Rev..

20.James Willard Hurst,The Legitimacy of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in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1780-1970,Charlottesville,Virginia: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