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交換轉化為商品流通
在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出現以前,商品之間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在貨幣出現以後,它在商品交換關係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把貨幣作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由兩個過程組成,分別是把商品變為貨幣和把貨幣變為商品。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實現起來卻十分困難。因為,一旦商品賣不出去,就無法使原來的商品形態轉化為貨幣形態,這時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也就無法實現,而商品所有者這時就有可能會破產。
當把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在商品流通中執行流通手段這一職能時,就會直接打破原來單一的物物交換和地方方麵的限製,從而擴大商品交換的數量、品種和地域範圍,更好地促進了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發展。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形式
最初,人們是把金或銀做成條塊的形狀,來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但金屬條塊在成色和重量方麵可以說是各不相同,所以在每次買賣之前都要先驗成色,秤重量,極其不方便。隨著商品交換的不斷發展,金屬條塊逐漸就被鑄幣所代替,因為鑄幣是具有一定的重量、成色和形狀。鑄幣的產生使貨幣作為流通手段這個職能得到了更好地發揮。鑄幣在流通中會被不斷地磨損,它的實際重量與貨幣的名稱也就逐漸地脫離了,成為了不足值的鑄幣。當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時,它必須是足值的,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但當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它可以是不足值的,但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貨幣在發揮流通手段這一職能時,隻是作為轉瞬即逝的一個媒介物,即使是不足值的鑄幣,甚至是完全沒有價值的貨幣符號,都可以用來代替金屬貨幣流通。例如用銅鑄成的輔幣,就是用賤金屬鑄成的,它是一種不足值的鑄幣。再例如紙幣,它是由國家發行並強製流通的,純粹隻是一個價值符號而已。紙幣本身並沒有價值,它隻是代替金屬貨幣來執行流通手段這個職能,它也隻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如果紙幣的發行超過了正常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每單位紙幣代表的金量就會相應地減少,而商品的價格就會相應地上漲。
用貨幣來充當流通手段這個職能,不僅使商品的買和賣打破了時間上的限製,還打破了買和賣空間上的限製。一個商品所有者在出賣商品以後,可以在別的地方購買任何其他商品,也可以就地購買其他商品。一個商品所有者在出賣商品之後,卻不一定馬上就買。這樣就有可能使買和賣產生脫節,有一部分商品所有者隻賣不買,而另一部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就會賣不出去。這時,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就有可能會引起經濟危機。
◎貨幣流通
※早期的人民幣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地當作購買手段,實現商品的價格。商品經過一定流通過程以後,必然要離開流通領域最後進入消費領域。但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卻始終留在流通領域中,不斷地從購買者轉移到出賣者手中。這種不斷地轉手就形成了貨幣流通。貨幣流通是以商品流通為基礎的,它是商品流通的表現。貨幣作為流通手段,需要有同商品量相適應的一定數量。在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由待售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二者決定。在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等於全部商品價格總額除以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商品價格總額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便多;商品價格總額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便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流通速度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少;貨幣流通速度慢,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多。
◎貯藏手段
※ 各種金屬貨幣
貯藏手段也就是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征),這裏的財富指的不是觀念上的貨幣,而是足值的金銀條,例如: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貯藏在一般情況下,會直接采取金銀條塊的形式,不過也可以采取其他的貯藏形式,例如把金銀製成首飾或裝飾品等貯藏起來。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必須退出流通;而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一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會重新進入流通。所以說,能夠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足值的、實實在在的金銀貨幣。隻有金銀條塊或金銀鑄幣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也就是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隻有在紙幣的幣值保持長期穩定的情況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具有儲存手段的職能,但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當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它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當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時,它也可以用貨幣符號來代替。但是當貨幣作為貯藏手段的時候,就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也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所以說,隻有金銀條塊或金銀鑄幣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貨幣在量的方麵,每一個具體的貨幣額都是有限的,隻充當有限的購買手段;但貨幣又能夠直接轉化為任何商品,所以在質的方麵,它又是無限的,它能夠作為物質財富的一般代表。貨幣有限性的量和無限性的質之間的這種矛盾,會迫使貨幣貯藏者去貪婪地積累貨幣。而貨幣貯藏者的這種貪欲又是永無止境的。甚至有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貨幣貯藏者為了積累貨幣而放棄自己肉體的享受。
◎貨幣貯藏的作用
※ 如何儲藏財富?
貨幣具有貯藏手段,而貯藏手段又可以自發地調節貨幣的流通量,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當市場上商品的流通縮小,流通中的貨幣過多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貨幣退出流通界,而被貯藏起來;當市場上商品的流通擴大,貨幣的需求量被增加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處於貯藏狀態的貨幣,重新進入流通。
當然,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就不能保持它原來所具有的購買力,人們當然也就不願意保存它了。由此可見,就算紙幣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條件也是有限的,而且也是不穩定的。
對於紙幣是否能充當貯藏手段這個問題,人們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隻有足值的、實實在在的金屬貨幣,才能充當貯藏手段,人們才願意保存它,這是傳統的觀點。也有人認為,隻要紙幣的發行數量不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能夠代表相應的金屬量,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社會購買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紙幣也是能夠執行貯藏手段這一職能的。
◎支付手段的產生和特點
※ 金錢的作用
支付債務、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都是貨幣支付手段的作用,需要用到現實的貨幣。它是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這樣的職能,是適應商品交換發展和商品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因為在商品交易初期的時候,都是需要用現金來支付的。但是各種商品的生產時間卻並不相同,有的時間要長一些,有的時間要短一些,還有一些帶有季節性。在把貨幣當作支付手段的條件下,買者和賣者的關係已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係,而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了。貨幣貯藏者把商品變為貨幣,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商品的價值;而債務者把商品變為貨幣則是為了還債。而且,各種商品銷售時間也有所不同,有些商品可以就地銷售,銷售的時間就要短一些,而有些商品需要運輸到外地去銷售,銷售的時間自然就要相對的長一些。在商品生產和商品銷售時間上的差別,使一部分商品生產者在自己的商品還沒有生產出來或是尚未開始銷售之前,就需要提前向其他的商品生產者賒購一部分商品。把商品的讓渡和商品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開來,也就出現了所謂的賒購現象。在賒購商品之後,就要約定日期去清償債務,這時貨幣就要執行支付手段這個職能。等價的貨幣與商品,就不會在售賣過程的兩極上同時出現了。這時,首先要把貨幣當作價值尺度來計量所賣商品的價格。貨幣被作為觀念上的購買手段,把賣者手中的商品轉移到買者的手中時,也會有貨幣從買者手中轉移到賣者手中。當貨幣發揮支付手段這一職能時,把商品轉化成貨幣這個目的就會發生變化,一般商品所有者出賣商品,是為了把商品轉換成貨幣,再把貨幣換成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把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時,商品形態變化的過程也會發生變化。從賣者方麵來看,商品變換了位置,可是他並未取得貨幣,延遲了自己的第一形態變化。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是觀念上的貨幣,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或價值符號,但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從買者方麵來看,在自己的商品轉化為貨幣之前,完成了第二形態的變化。在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時,出賣自己的商品先於購買別人的商品。當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時,購買別人的商品先於出賣自己的商品。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是商品交換中轉瞬即逝的媒介,而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則是交換過程的最終結果。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由商品的賒購、預付引起的,後來才慢慢地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在商品交換和信用事業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裏,就日益成為普遍的交易方式。
◎世界貨幣
※ 外國貨幣
世界貨幣不僅具有價值尺度這個職能,還具有其他一些職能。首先它可以充當一般購買手段,也就是一個國家直接用金、銀向另外一個國家購買商品。其次它也可以作為一般支付手段,用來平衡國際貿易的差額,例如:償付國際債務,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產性支付等。
在世界市場上,貨幣執行著一般等價物的職能。由於國際貿易的發生和發展,貨幣的流通就會超出一國的範圍,於是貨幣就擁有了一個新的職能,世界貨幣的職能。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足值的金和銀,以金塊、銀塊的形狀出現,並且必須脫去鑄幣的地域性外衣。這樣一來,原來在各國國內發揮作用的紙幣以及鑄幣等,在世界市場上也就都失去了作用。
貨幣在國內流通中,一般隻允許以一種貨幣商品充當價值尺度。而在國際上,由於有的國家把金作為價值尺度,有的國家把銀作為價值尺度,所以在世界市場上金和銀也就可以同時充當價值尺度的職能。到了後來,金在世界市場上取得了支配地位,於是便主要由金來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充當著國際間財富轉移的手段,它可以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例如,輸出貨幣資本、支付戰爭賠款或由於其他原因把金銀轉移到別國去。在當代,世界貨幣的主要職能是充當國際支付手段,用來平衡國際收支的差額。
每個國家都會貯藏一定量的金、銀作為準備金,這是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流通。這筆世界貨幣準備金隨著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流通速度而增減。過多的貨幣貯藏,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商品流通的停滯。由於貨幣充當著支付手段,所以為了到期能償還債務,就必須積累貨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獨立的致富形式的貨幣貯藏減少以致消失了,而作為支付手段準備金形式的貨幣貯藏卻增長了。
◎貨幣支付手段的作用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起著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減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節省大量現金,從而促進商品流通的發展。當貨幣在執行支付手段這一職能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也進一步地擴大了商品經濟矛盾。在許多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賒買賒賣的情況下,就會發生債權債務關係。如果其中一些人到期不能支付,就勢必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牽一發而動全身”,使整個信用關係都會遭到破壞。比如說其中某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沒有將自己的商品賣掉,他就不能按時償債。無論支付鏈條上哪個環節發生中斷,都有可能引起貨幣信用危機。
銀行券、期票、彙票、支票等信用貨幣,是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信用事業也得以不斷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也就越來越大,以致信用貨幣在交易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而鑄幣也就隻能被趕到小額買賣的領域中。
金、銀作為世界貨幣具有二重性:一方麵,金和銀從它的產地散布到世界市場,被各個國家的流通領域所吸收,被磨損的金、銀鑄幣,就會被充作裝飾品、奢侈品的材料,並且凝固為貯藏貨幣。這個流動體現了商品生產國和金銀生產國之間勞動產品的直接交換。另一方麵,金和銀又隨著國際貿易和外彙行情的變動等情況,在各國之間不斷地流動。
知識拓展·世界貨幣·
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的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如現在的美元等隻是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結算手段,還稱不上世界貨幣。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
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時,貨幣可以用來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1貨幣具有哪些職能?
2支付手段的作用是什麼?並非所有的物品都是商品Binɡ Fei Suo You De Wu Pin Dou Shi Shanɡ Pin商品的定義在會計學中指的是商品流通企業委托加工完成或外購,然後經驗收入庫用於銷售的各種商品。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屬於商品的基本屬性。價值屬於商品的本質屬性,而使用價值屬於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的這兩大屬性具有對立性和統一性。
※ 貨幣
◎商品的定義
商品的不同定義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
(1)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或用於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
(2)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3)商品是經過交換且非進入使用過程的勞動產品。
◎狹義的商品
狹義的商品指的是符合定義的有形產品。
◎廣義的商品
廣義的商品不僅可以是有形的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服務。比如“保險產品”、“金融產品”等。
在商標法中,適用於狹義的商品有關的規定,同樣也適用於服務。
◎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指的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共同屬性。商品的價值是商品特有的。
◎商品的交換價值
商品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這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當然就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而不同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屬性來決定的。因為同一種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屬性,所以它就具有多方麵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夠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也是維持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所以說,無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總是使用價值。
商品的交換價值,指的是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互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之所以這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能夠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換,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首先在質上應該是相同的,繼而才可以在量上進行比較。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這種同質的共同東西。而商品的價值,指的是商品中的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因而,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不僅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係,也反映了商品的社會屬性。
◎辯證關係
人們總是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們稱作商品的二因素。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在任何的社會經濟形態中,商品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都是相互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麵來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成不了商品,它們是統一的。價值存在的基礎是使用價值的存在,而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另一方麵來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相互矛盾的。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它是作為商品的自然屬性而存在的;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因為它是作為商品的社會屬性而存在的。使用價值是包括商品在內的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屬性,是永恒的範疇;而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範疇,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商品生產者生產一種商品,是為了取得商品的價值;而消費者購買一種商品,則是為了取得該商品的使用價值。所以,商品必須先證明自己具有一定的社會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其自身的價值;而為了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又必須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由此可見,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如果隻是無償地交付給別人使用,或者隻是用來滿足商品生產者自己的需要,都是無法成為商品的;隻有使商品生產者實現商品的價值,使消費者得到使用價值,通過商品交換把商品賣出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地解決。
◎商品的其他屬性
商品的其他屬性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固定屬性
商品的固定屬性主要指的是一種商品相對不變的屬性,例如商品編碼、商品條碼、生產廠家、商品名稱、商品類別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屬性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商品類別,同一種商品對於不同的商場,在小類劃分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歸屬。商品編碼一般也不會發生變化,但如果商場的經營部門發生了變化,它就有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就要取決於商場計算機係統內現有的商品編碼規則。
商品的固定屬性在零售企業也是會有一定的變化,這主要也取決於計算機係統的編碼規則和係統設計時的設計思想。比如說,對於百貨業態,為防止混亂,一般情況下都禁止重複經營,一種商品一般隻屬於一個部門。於是,商品所屬部門就可以成為這個商品的固定屬性之一。而對於連鎖店,這一規則就無法成立,因為在連鎖店中一種商品往往同時屬於多家銷售門店,甚至配送中心。這個時候,商品所屬部門就成了一個變化量和不確定量,因為事先無法確定可以銷售這種商品的連鎖公司有幾家門店,也無法確定連鎖公司最終會發展多少家門店。對於這種情況而言,商品的部門隸屬屬性就成了變化屬性。這種屬性對於百貨店,當然也可以放在變化屬性中進行處理,但有時會明顯感覺不合理。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到係統運行性能,考慮放在哪種屬性之內,係統的處理會更有效,編程會更簡潔。
固定屬性還可以進一步進行區分,分成管理屬性和經營屬性。商品的管理屬性是指為滿足在經營過程中的進一步要求而設置的屬性,如商品保質期、保修期、某些商品的最高最低庫存、商品的各種損耗率等。商品的經營屬性主要指的是在日常商品流轉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屬性,如商品編碼、名稱、生產廠家、條碼等,都屬於這一屬性。它們在正常經營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屬性的作用都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例如經營管理人員對計算機係統要比較熟悉,基礎數據要全麵和穩定,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要比較成熟等。粗略地來看,有一些屬性是日常經營所必需的,但實際上,如果外部條件沒有具備,計算機係統是很難對它們進行管理。所以說,盡管這些屬性是日常經營所必需的,在係統運行早期,有許多屬性還是需要通過手工管理來實現。
變化屬性
變化屬性指的是經營過程中會發生變化的屬性,比如商品價格、商品數量、進貨人員、供貨單位等。對於變化屬性,同樣也有管理和經營性質之分。
商品變化屬性中的管理屬性有:商品保本保利期、商品陳列位置、商品庫存位置、商品建議進貨量、商品進貨費用、商品供貨周期、商品建議零售價格、競爭對手商品售價等。
商品變化屬性中的經營屬性有:商品批次、進貨數量、進貨價格、銷售價格、所屬庫房、經銷代銷性質、進貨價格是否含稅等。
勞動二重性
商品具有二重性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是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千差萬別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千差萬別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生產性支出。它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