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一把尺子Huo Bi Shi Yi Ba Chi Zi◎名稱的由來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曆史上不同地區曾有過不同的商品交換充當過貨幣,後來貨幣商品逐漸過渡為金銀等貴金屬。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商品貨幣(金銀)的供應越來越大,貨幣已經不能滿足對貨幣日益增長地需求,隨著對貨幣需求的增大又逐漸出現了代用貨幣、信用貨幣,用來彌補流通手段的不足。隨著進入20世紀,金銀開始逐漸地退出貨幣舞台,不兌現銀行支票和紙幣成為各國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續。
※ 早期貨幣
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一些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剛開始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的,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量或政策變量的貨幣定義。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準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②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③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他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④購買力的暫棲處;
⑤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淨財富的流動資產;
⑥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貨幣的本質
※ 貝殼充作貨幣
你知道什麼是貨幣的本質嗎?
在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貨幣名目論,二是貨幣金屬論。
貨幣金屬論者是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來定義的,並且認為貨幣與貴金屬等同,充當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
貨幣名目論者是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來定義的,是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並且認為貨幣隻是一種符號,貨幣的產生是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對貨幣金、銀本位製的產物,隨著上世紀初金本位製度的崩潰,貨幣影響力正日益減弱。
在當前的西方貨幣學說中,貨幣名目論是占統治地位的,這說明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是不足輕重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
◎發行
一般情況下,每個國家都隻使用一種貨幣,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製。不過世界上有的國家也存在例外,其中就有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如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還有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那些名稱雖然不同但是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必須發行貨幣的,一個國家還可以選擇其他國家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國家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有的國家會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用於商品之間的交換,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這些國家都發行了不同版本的英鎊,並且相互可以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是隻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國家的版本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使用。用於交換的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在換算單位上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分=1元。法國大革命在推廣公製以前,歐洲曆史上曾經長期采用1/20/240進製,在英國,1英鎊可以兌換為20先令、240便士;法國是12個但尼爾可以兌換為1蘇,20個蘇為1裏弗爾。1∶7、1∶14、1∶25、1∶10、1∶1000以及其他進位製也曾被使用。
是不是不所有國家都使用該國家的貨幣呢?還有沒有別的輔幣呢?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幣值有大有小而它隻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最早的曆史是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古代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以物品交換物品的方式,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一頭羊可以換回來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交換物資的時候發生了限製,不得使用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貨幣就是這樣誕生來的。早期的貨幣曾使用過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
金屬貨幣
隨著經濟體係的發展,曾經被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金屬貨幣是需要人工製造,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黃金貨幣方便貯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重要的貨幣金屬。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市場中還曾經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要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不斷地發展和創新,逐漸完善了更先進的貨幣製度。交易的硬幣上麵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複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加強了防偽。
金銀
15世紀,西方國家主要流通的貨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其中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如佛蘭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16世紀開始,來自美洲的大量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這些流入的黃金和白銀挽救了歐洲的貨幣製度,為以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類型
什麼是實物貨幣呢?
實物貨幣是指能夠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和同時還可以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的實物商品。
充當實物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價值穩定,普通接受性,輕便和易攜帶性,價值均值可分性。一般金屬都具備這些基本的特征,所以,在實物貨幣中,金屬貨幣最具代表性。
※ 實物貨幣
◎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怎麼產生的呢?信用貨幣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受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國家被迫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由於這些原因所發行的紙幣不再能兌換金屬貨幣,在這種情況下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對此貨幣的信心;二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目前信用貨幣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形態:輔幣,其功能是擔任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賤金屬製造;銀行存款,又稱債務貨幣,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將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現金或紙幣,主要功能也是擔任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一般為具有流通手段的紙幣,現金和紙幣其發行權為政府或者金融機構所專有。
◎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是指利用電腦或貯值卡所進行的金融活動。使用儲值卡就像持有現金一樣,每次消費時使用儲值卡係統會自動從卡片的存款金額中扣除。電子貨幣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例如如何預防電子貨幣被盜,如何保密個人的信息。因此,電子貨幣的市場還需要一個全麵完善的過程。
◎紙幣
紙幣作為現行的貨幣,紙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貨幣的作用
民事法律關係中,貨幣表現的作用為:
擔當物權的客體。公民、法人能擁有貨幣,對其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充當債權的客體。這是貨幣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關係中,貨幣是許多合同如買賣、勞務、借貸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擔民事責任用以補償和賠償的支付手段。貨幣是具有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國曆史上,有許多商品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過程中,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最終固定在其自然屬性最適宜充當貨幣的貴金屬(金和銀)上。而隨著時間的變遷,貨幣的概念也在逐漸地擴大。
◎貨幣政策工具
什麼是貨幣政策呢?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可以劃分為一般性政策工具(這其中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政策)和選擇性政策工具(包括間接信用指導、直接信用控製等)。
貨幣政策的運作
貨幣政策的運作一般是指中央銀行根據客觀經濟形勢采取適當的政策措施調控貨幣供應量和信用規模,通過這個政策的運作使之達到預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並通過這個影響整體經濟的運行。在一般情況下,貨幣政策的運作可以分為緊的貨幣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
緊的貨幣政策
緊的貨幣政策其主要政策手段是: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應量,加強信貸控製。如果市場物價上漲,經濟過度繁榮,需求過度,則被認為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國家的中央銀行就會采取緊縮貨幣的政策以減少需求。
鬆的貨幣政策
鬆的貨幣政策其主要政策手段是: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放鬆信貸控製。如果市場產品銷售不暢,經濟運轉困難,設備閑置,資金短缺,被認為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總供給,中央銀行則會采取擴大貨幣供應的辦法以增加總需求來平衡市場。
總體上總結,在經濟擴張時,總需求過大,采取緊的貨幣政策。在經濟衰退時,總需求不足,采取鬆的貨幣政策;但這隻能解決一個方麵的問題,政府必須根據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實施條件和效果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還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對鬆緊程度作科學合理的把握。
◎貨幣政策的作用
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有以下幾點: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貨幣政策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麵的調節,使經濟達到均衡。當總需求膨脹導致供求失衡時,可通過控製貨幣量達到對總需求的抑製;當總需求不足時,可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提高社會總需求,使經濟繼續發展。同時,貨幣供給的增加有利於貸款利率的降低,可減少投資成本,刺激投資增長和生產擴大,從而增加社會總供給;反之,貨幣供給的減少將促使貸款利率上升,從而抑製社會總供給的增加。
2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製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
無論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多麼複雜,從總量上看,都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超過社會在不變價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總量。提高利率可使現有貨幣購買力推遲,減少即期社會需求,同時也使銀行貸款需求減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則相反。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直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
貨幣政策通過對利率的調節能夠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低利率鼓勵消費,高利率則有利於吸收儲蓄。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為投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依賴於一定的市場條件。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利率的變化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儲蓄轉化的比重,並通過金融市場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知識窗·紙幣的誕生·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出現了使用上的不便。在一些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金屬貨幣的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部分的統計,自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用於交易流通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裏、或者在錢袋中、人們的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在這種情況下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的紙幣出現了。在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1貨幣的定義是什麼?
2貨幣是由哪個銀行發行?
3世界上最早的貨幣是什麼?貨幣的本位Huo Bi De Ben Wei◎金本位
※ 黃金貨幣流通市場後,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紙幣可以與黃金自由兌換,紙幣和黃金可以同時流通,但是一般紙幣的發行量比較少。19世紀末,由於通貨膨脹,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發展,就是這種情況下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紙幣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於是,這種貨幣製度稱為“金本位”。
◎銀本位
你知道什麼是銀本位嗎?銀本位就是把白銀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製度,在一般情況下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製。
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麵,黃金遠勝於白銀。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製先是過渡到金銀複本位製,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製所取代。19世紀末,由於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使了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性價比大幅度波動,就這樣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的國家先後放棄了銀本位製。但是這些國家中隻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製。
◎複本位
什麼是複本位製呢?複本位製是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複本位實行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銀本位和金本位。其中複本位具有的優點是:一般情況下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但是複本位貨幣與金本位和銀本位相比,複本位貨幣價值比金、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如果銀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如果金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但是複本位並不是完美的,複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複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複本位製也可以稱之為金銀複本位製,一般情況下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複本位製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製度。與複本位製對稱是單本位製,也可以稱之為銀本位製或金本位製。英、法、美、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之前長期采用複本位製約18~19世紀。
◎不兌現本位
不兌換本位是指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可以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也可以稱作信用本位。人們可以按照這種本位製,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一些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同時都是金本位或銀本位製的條件下,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所以貨幣供給量是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需要的。在不兌換本位製的條件下,當地的政府是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的。所以,不兌現本位製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製,也可以稱之為“自由本位製”。紙幣本位製是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製度。紙幣本位製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但是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紙幣本位製的缺點是具有無限法償能力。為此,國家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用於平衡市場。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托中央銀行發行紙幣。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知識鏈接你知道紙幣是使用什麼形式發行的嗎?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由於紙幣這種貨幣製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來決定的,國家要對紙幣的發行量實行嚴格的控製,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製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製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製。
1哪些國家還保留著銀本位製?
2英、法、美等國在什麼時候采用過複本位製?貨幣的職能Huo Bi De Zhi Nenɡ◎貨幣概述
經濟學中的貨幣,廣義地講,是用作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藏的物品。狹義地講,是用作交換商品的標準物品;具體地講,貨幣具有延期支付標準、價值儲藏、交換媒介、世界貨幣、價值標準等職能。
◎貨幣本質的具體表現形式
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完備起來。貨幣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它具有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價值尺度、世界貨幣和支付手段五種職能。貨幣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流通手段和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
※ 價值尺度
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是價值尺度。貨幣本身也是一種商品,貨幣是可以以自己為標準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通過這種比較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
貨幣具有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在執行這一職能時,貨幣隻需以觀念上的或想象中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不過它的單位就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所流通的貨幣。貨幣的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作為商品不同貨幣之間,也就會存在量的差別,因此人們就為貨幣製定了一個量的標準,即規定價格標準。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
◎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的表現形式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可以表現任何商品的價值,衡量一切商品的價值量。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把各種商品的價值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量,以表示各種商品的價值在質的方麵相同,在量的方麵可以比較。因為各種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它們的本身具有相同的質,所以可以在量上進行比較,並不是因為有了貨幣才可以互相比較。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物化在該商品內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來決定的。但是商品自己不能直接表現自己,因為商品價值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它必須要通過另一種商品來表現。貨幣被作為價值尺度,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也就是把各種商品的不同價值都用一定量的貨幣來表現。其中,貨幣就充當了商品的外在價值尺度。
商品的價值能夠用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就是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價值是商品價格的基礎,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需要根據各種商品的價值大小,把它表現成各種各樣不同的價格。例如,1隻豬值1兩金,在這裏1兩金就是1隻豬的價格。
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並不需要有現實的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隻需要觀念上的貨幣。例如,1輛自行車值1克黃金,隻要貼上個標簽就可以了。當人們對這種價值進行估量的時候,隻要在他的頭腦中有金的觀念就行了。用來衡量商品價值的貨幣雖然隻是觀念上的貨幣,但是這種觀念上的貨幣仍然要以實在的金屬為基礎。人們不能任意給商品定價,因為在金的價值同其他商品之間存在著客觀的比例,這一比例的現實基礎就是生產兩者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在商品價值量一定和供求關係一定的條件下,商品價值的高低取決於金的價值大小。
◎複本位製和單一金本位製
曆史上,有一些國家曾一度實行過金、銀複本位製,他們在同一時間把金和銀兩種貴金屬都充當了價值尺度。這種情況下,所有的商品就會擁有兩種不同的價格,兩種不同的貨幣表現。當使用金作為價值尺度來表現商品價格時,是商品的金價格。在商品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會隨著金本身的價值成反方向變動,也就是說一旦金的價值有所降低,商品價格就會相應地被提高;一旦金的價值有所提高,商品的價格也就會相應地下降。使用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表現商品價格時,就是商品的銀價格。在商品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也會隨著銀本身的價值成反方向變動,也就是說一旦銀的價值有所降低,商品價格就會相應地被提高;一旦銀的價值有所提高,商品價格也就會相應地下降。但是,人們無法保證金和銀的價值比例能夠一直保持不變,因而,就無法保證這兩種價格可以安然並存了。金和銀這兩種價值尺度,任何一種的價值一旦有了變動,就會擾亂商品的金價格和銀價格之間的比例,造成價格的混亂。事實證明,價值尺度二重化與價值尺度的職能是相互矛盾的。在同一流通領域內,隻能把一種商品充當為價值尺度。所以,在資本主義貨幣史上,複本位製終究還是被單一金本位製所替代。
◎流通手段
在執行貨幣流通手段之後,商品的交換也就有了可能。流通手段也就成了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產生之後,商品之間的交換就由原來物物交換轉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也就是說,由商品與商品的交換變成了商品與貨幣,貨幣再與其他商品的交換。這兩者之間不僅存在著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當貨幣執行流通手段這一職能時,就必須要使用現實的貨幣,而不能再使用觀念上的貨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