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實很難想象九百多年前的那個早晨,一代名君亨利二世意外地得知雷茲克前來投奔時的那份興奮勁——他征服勃艮第計劃中唯一的一點擔心(雷茲克的威名和聲望)就此蕩然無存。
與安東尼奧一樣以統一德意誌為畢生目標的亨利二世當下列隊出城,親自迎接這位“客人”的到來,兩人相見之時,真有點英雄惜英雄的感歎,亨利甚至緊握著雷茲克的手,相約共定天下。而剛剛逃出虎口的雷茲克在他麵前也連連點頭答謝,這兩位如同一見如故的老友一般親熱(當然主要是在亨利看來)。亨利二世看著雷茲克身邊的波魯斯、穆斯等年輕人,一個個生龍活虎,一表人才,竟也一並喜歡上了,當場便給雷茲克父子兄弟們重金賞賜,接著又加封他們為貴族,真像是前生欠了一分人情似的,而這個時候不識相的阿爾西卻向亨利二世諫言說:“雷茲克父子就好比惡龍,決非可馴之物,若有一朝假以風雲,就不可複製,還不如趁早除掉。”亨利哪裏會聽,遠遠的拋在腦後了事。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若以事後諸葛的眼光在這個時候苛求亨利,也未免過分誇張。其實阿爾西也未必如此高明,真有未卜先知的才能。雷茲克有帝皇之氣,這一點如前所說,他的父親莫特列德當初早早就看出來了,他的確不是個甘居人下的人物,但卻不是說將來就一定反叛洛林。雷茲克的威望在洛林也相當高,亨利善待雷茲克,不僅安定了奧地利民心,也獲取了北德民眾的信任,進一步吸引了人才的流入,這一行為本身並不像阿爾西說的那樣可怕(要說有錯主要也是亨利後來犯的錯誤)。更何況亨利在當時那個國內外皆尚有憂患的情況下又豈能預見到十五年後可能發生的事情,總不至於讓他真的去相信上帝的聖諭吧?)
亨利二世此前的憂患便是多瑙河雙雄:伊比利亞的托馬斯家族和來自匈牙利的普塔查克家族。關於托馬斯家族,牽涉到我們在德意誌風雲之中曾經提到過的阿方索部落,托馬斯家族便是其後裔,德意誌風雲以後便再無涉及,並非本文厚彼薄此,而是那以後的數十年中阿方索家族在德意誌的活動幾近消失。
托馬斯家族自阿方索死後,便不再有一個有威望的人來領導,部族四散。經過一段動亂,托馬斯家族曆史上的傳奇式人物——多福朗開始嶄露頭角。
西元1029年,多福朗的哥哥、阿方索的侄孫恰克圖.托馬斯被眾人擁立為家主。恰克圖為了穩定內外形勢,決定與剛剛統一德意誌的萊茵帝國結好,便把弟弟多福朗派往萊茵作人質。多福朗在西德的卡塞爾作人質整整十年,這個原本遠離德意誌和薩克森人聚居區的伊比利亞人有機會更多地了解和接受先進文化,對他日後的思想和行為自然會產生很大影響。
西元1038年,恰克圖病危。臨終前,他囑咐把在萊茵為人質的多福朗迎接回來,立為家主。可是家族中的實權派卻不甚同意,他們認為多福朗未必回得來,而且遠在萊茵,即使能回來,隻怕還未趕到,變亂已生,不如另立他人。於是,多福朗的弟弟海明赫在恰克圖死後便被推戴為家主。然而海明赫卻不忘恰克圖死前遺言,堅持要擁立多福朗,最後親自前往卡塞爾,向萊茵聖王克洛維表示願意代替多福朗為人質,讓多福朗回去。克洛維被海明赫的義氣深深打動,讓他們兄弟一同回到南德。
多福朗順利回到自己的部落,即家主位於肯普頓(多瑙河支流南岸),改部落為公國,即托馬斯公國(托馬斯家族從此和其他德意誌國家一樣有了自己的年號,可見多福朗在萊茵絕非虛度光陰)。多福朗不忘弟弟海明赫的義舉,把托馬斯家族的一半領地分給他,由他統領。
多福朗沒有讓信任他的人們失望,繼立為托馬斯公爵之後,很快便顯出他不同於托馬斯家族以前各家主的地方。即公爵位的次年,多福朗就按照他在萊茵時了解的薩克森文化製度,著手設置文武百官,分掌政務。他任用施佩爾頓、荷斯坦因等薩克森人,製訂了法律,一改以往部落中雜亂無章的狀況,做到號令明白,政事清簡,得到了附近人民的歡迎,紛紛前來歸附,公國人口一下子達到了數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