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暴君(1 / 2)

馬庫斯沒有輕易進軍,沒有利用士氣高漲的機會一鼓作氣消滅洛林王朝。當然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當然也有客觀原因,比如從波希米亞南下的怕瓦杜軍團被安吉柯的萬餘洛軍候個正著,挨了伏擊,打了敗仗,這使馬庫斯動搖了取勝的信心。

馬庫斯在這次北伐中止步不前的表現備受後人的詬病,他們最大的依據就是當時尚為旁觀者、來到馬庫斯軍營中探聽口風的阿爾西說的那段話:“元帥您不遠千裏,深入敵軍境內,現在維也納近在咫尺,您卻不再前行,奧地利的領主不知您心裏想些什麼,所以都不來見您啊。”一向盛氣淩人的馬庫斯對這句問話的反應竟是默然無語,半晌才顧左右而感慨:“意大利沒有像您這樣的人物啊!”

馬庫斯當然不是不想平定奧地利(自薩克森王朝滅亡以來,薩克森羅馬帝國和北方各國一直以仇人相視,神聖羅馬帝國中向羅馬稱臣或一直保持友好的國家,也隻有薩克森人政權“西裏西亞”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說馬庫斯不想滅奧,毫無道理。何況馬庫斯可是“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的好大喜功之輩),但奧地利不是說搞就搞得定的,安德烈、安吉柯兄弟絕非等閑之輩,初戰的失利,多與準備不足和輕敵有關,一旦被逼入維也納城中,他們自然擺出背水一戰的誓死架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如暫且保存實力,做出可進可退的長遠打算為妙。因為馬庫斯的後方羅馬原不是鐵板一塊,北伐打到這個份上,對馬庫斯來說正是恰如其分(在這一點上馬庫斯顯得很“聰明”,對敵我情況的了解要透徹得多)。

實際的戰局很快對羅馬不利起來,馬庫斯率領北伐主力八萬大軍與安吉柯的五萬洛軍再度在泰爾尼茨展開大戰,沒想到洛軍這次攻擊凶猛異常,羅馬軍團不堪其敵,死傷慘重。同時西裏西亞派去攻打波多斯多夫的大將施泰因也是得而複失,逃回西裏西亞。緊接著馬庫斯與安德烈率軍爭搶糧食,又被洛林人先了一步。馬庫斯的大軍沒有了軍糧,呆不下去,隻能退兵回到米蘭,馬庫斯的第一次北伐以先勝後敗而告終。

(馬庫斯三次北伐的情況與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差不太多,蜀軍大概敗得好看一點,但加上馬庫斯又被刻劃成曹操式的奸臣,所以並不被人當回事,北伐的戰爭本就少有勝績,馬庫斯的北伐也沒有過分的勞民傷財,雖然成效不大,但卻能向德意誌分裂的各國表明意大利的態度,在薩克森文化對德意誌蠻族政權的影響方麵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馬庫斯對這樣的結果自是不滿,柏林一帶正好又出現混戰,原來貝克爾手下投降羅馬的將軍安格斯據守柏林再次謀反。同時擊敗了寶西羅的匈牙利人布雷達自稱匈牙利大公,占領了馬格德堡之後,也打起柏林的主意,他圍攻柏林,卻一個多月未能攻克。

馬庫斯又看到收複德意誌的契機,便於西元1056年第二次從米蘭出發北伐,攻擊的方向卻是北德,不到半月十萬羅馬軍隊就迅速到達了易北河南岸。

布雷達趕緊把圍攻柏林的軍隊撤回,將精銳兵團藏匿在易北河北岸的樹林中,派使者對桓馬庫斯說:“元帥親自率帝國軍團前來,我布雷達情願投降,請你的軍隊稍稍退卻,我與軍隊一起到路上拜迎大駕。”

馬庫斯膽大心細,嚴詞拒絕道:“我此行是來光複德意誌,拜謁帝陵的,與你無幹。要來就來見,反正就在眼前,還派什麼使者,多此一舉!”說著轟走使者,徑自進軍。

布雷達見馬庫斯果然比寶西羅強得多,不中自己的圈套,便拒守易北河與馬庫斯進行決戰,結果根本不是馬庫斯的對手,大敗而歸,死傷數萬人,布雷達率殘軍三萬退往柏林東南的科特布斯。

(盡管布雷達屢遭敗績,但由於他既勇猛又愛護百姓,當地人民仍然扶老攜幼的追隨他,不願離去。他的部將安迪曾向詢問布雷達為人的馬庫斯感慨道:“布雷達英明神武,乃是龐培一類的人物,而雄健勇武則超過龐培。”巧合的是布雷達也真成了龐培第二,一年以後對自己力量仍然估計不足的布雷達想從洛林手中奪取奧地利,終於遭受了他平生最後一次慘敗,被洛林大將羅伯特斬殺。他把匡複匈牙利帝國偉業的期望留給了弟弟卡日珥,但卡日珥在他死後就被投降洛林的路易十一所殺,路易十一日後成為了巴黎王朝的奠基者,其掌握的軍事力量,也多半是布雷達時代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