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爾雖然滅掉了萊茵,但沒有馬上占領卡塞爾。朝三暮四的埃德加得了貝克爾給他的萊茵公爵的封號,或許感覺榮華富貴來得太輕鬆,很快就調轉槍頭,起兵五萬回來攻打不萊梅。在打仗這一點上埃德加並沒什麼長進,再次被貝克爾殺得大敗,埃德加退兵後,幹脆就在卡塞爾做起了皇帝。
到了第二年西元1052年正月,貝克爾得到埃德加攻打薩爾茨吉特(今馬格德堡西北)的消息,留下皇太子大衛鎮守不萊梅,自己親率八千精銳騎士救援薩爾茨吉特,一舉擊敗埃德加,並尾隨追擊到卡塞爾。埃德加部將胡克曼打開城門迎入貝克爾的鐵騎,埃德加及其親信數百人全數被殺,屍體被焚燒。貝克爾憤怒的焚毀了卡塞爾的宮室,把百姓遷回不萊梅。
亂軍中唯有德瑞克的兄弟巴伐利亞公爵凱文帶著一家妻小逃往意大利,本想謀條生路,但薩克森與卡坎努人之仇不共戴天,給他來了個落井下石,凱文全家在羅馬城中被斬首,萊茵後裔全部滅絕,而薩克森皇室的後代也借此自我安慰一把,算給祖宗報過仇了。
(薩羅政治之腐敗不下於後來的意大利王國,但對外卻是同仇敵愾,主張與北方議和的在當時幾乎沒有市場,權臣們確立地位的手段也多是通過對外的戰爭,這比之意大利王國的或戰或和,舉棋不定的態度,確要高明許多,意大利由薩克森人統治維持了近兩個半世紀,與這種政策的影響關係很大。)
貝克爾取得卡塞爾,從而占據了西德南部,但他四麵樹敵,連年征討,漸失人心,叛離貝氏帝國的城堡越來越多。
勃艮第國王安東尼奧在漢諾威紮穩腳跟後,繼續揮師南下,北德各大城堡先後落入維京人的手中,貝克爾派來的勃艮第侯爵艾文率部全數歸降,還有很多蠻族對弗雷德維京仰慕不已,匈牙利人的一支——布達佩斯的傑諾尼也率部投奔勃艮第。佐德軍隊對百姓的秋毫不犯在這亂世之中的確讓人耳目一新,弗雷德家族的威名頓時響徹萊茵河南北,自以為大勢已定的貝克爾皇帝也開始重新認識這個“不期而至”的敵人了。
這一年的四月,剛消滅埃德加的貝克爾皇帝勢頭正盛,率領八千鐵騎在薩爾茨吉特一帶耀武揚威,離維京人剛剛占領的布倫琥克城已經很近。安東尼奧派佐德率勃艮第軍進攻貝克爾,而貝克爾決計借著東風,把勃艮第也給一塊搞定。
此時貝克爾手下的大將喬肯尼與將軍裏馬克覺得敵眾我寡,都勸道:“維京人連戰連勝,勢頭強勁,一時難以抵擋;我軍還是先避其銳氣,待其倦怠,再全軍挺進,一舉擊破,可以取得大捷。”
貝克爾把嘴一撇,怒道:“我靠著手中這支軍隊就能蕩平勃艮第,將安東尼奧滅族。要是現在碰上一個小小的佐德就避讓,天下人還不把我看輕,我還怎麼做德意誌皇帝?”隨即揮師迎敵。
兩軍在沃爾夫斯克(今威悉河東南)遭遇,雙方主帥展開了鬥智鬥勇的精彩一幕。貝氏軍隊的主要成員是德意誌薩克森人,以重甲騎士為主,適合平原作戰,而勃軍則多由維京人組成,以狂戰士為主,擅長在森林間作戰。貝克爾將軍隊安置在平原一帶,以衝擊維京步兵的方陣,佐德馬上明白對手的用意,以小股部隊引誘貝軍出擊,把他們引到山林間,以利狂戰士作戰。貝克爾也是個頗通戰法之人,明白貝氏軍隊在人數上比勃軍處於劣勢,他決定將計就計,采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率全軍緊追勃軍來到山林間上。貝氏騎士的死命衝擊一次又一次擊潰了維京人的圍攻,雙方連續交戰十次,勃軍傷亡近萬,而貝氏軍隊傷亡不足百人,見到勃軍不能取勝,貝克爾頗為得意。
但佐德果然不是等閑之輩,他在仔細觀察了貝軍的戰術後,終於看出了對方取勝的“奧秘”,即“合兵一處,死戰破敵”。
他把勃軍分為三部,對將領們說:“敵人以少對多,必然死戰,現在我把優勢兵力集中到中軍,由我率領前去迎敵,等到交戰之後,你們就率領左右軍從兩旁側擊,必能獲勝!”
他還專門挑選五千名善射的維京弓騎兵,排成方陣,意在從三麵對對手的騎士軍團進行包圍,讓貝軍死戰也衝不破勃軍的三方夾擊。
貝克爾的坐騎是一匹名叫“威爾遜”的阿伯丁戰馬,據說可以日行千裏。開戰後,他左手持騎士斬劍,右手持騎士槍,勇不可擋,連斬維京三百多敵軍,所到之處維京人無不哭爹喊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