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果真不能同意別人時,我們就必須毫不厭倦地去努力解決這種反對。
再花些時間來努力嚐試。如果你放棄這麼做,就好像放棄了真理的追求。而這種反對也好像隻是個人不能協調的意見衝突,純粹的個人成見和喜惡。
你應該解釋出你反對的理由,下麵的方式可供你參考。
“我認為你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你對於某些事實及理由消息不夠充足……”
當你如此說之後,就該指出你認為他所缺乏的消息、見聞。而一旦他得知後,或許就會改變心意。
“我認為你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對某些相關的事情有所誤導……”
那麼你就必須準備指出錯誤所在,如果他糾正過來之後,可能就會放棄先前的意見。
“我認為你具有充分的消息來源,並且能堅定地了解、掌握例證和理由以支持你的立場,但由於你推論的錯誤,使得你從前倡導出來的結論卻是錯的……”
那麼你就得說明這種邏輯上的錯誤,如果經過修正,對方可能就會接受另一種結論了。
“我認為你先前並沒任何錯誤,而你穩健的原因使你的結論有足夠的根據,但我還是覺得你對這個主題的思考仍然不夠完全,你應該更進一步思索出和先前不一樣的結論出來。”
那麼你就要能夠指出這些結論,而它們如何和對方所說的不同。
心靈交會是非私人會談的最終目標。在理性範圍之內,應該努力去追求渴望的目標。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期望過高。人類是理性也同樣是情感的動物,在我們的內心裏及理智上可能被一些情感所蒙蔽,以及受製於其他限製。這些都必須以某些適當、理想的方法來補足,並作不過分的尋求以期了解。
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控製情感,也不期望如此做。我們無法超然地走出自己,而完全進入他人的內心狀況,去看看他或她想些什麼,對我們的看法……
如果一個特別的會談最後的結果是彼此了解並同意了客觀的真相,我們也不應該就此結束這件事。還有許多事有待我們著手去做,如了解其中的暗示、涵義等。同樣的,如果結果是反對,亦應該繼續努力做這些事。
我們這裏所要提供的忠告是,應該有另一個時間、地點允許我們對事情作更進一步的探討。目前暫時停止而等一段時間。當一個會談受到時間的限製或者有了僵局,這個勸告就更加有用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公平對待別人的言論。
29.提問
□促進溝通
率直提問直接抓住某一問題,開門見山地提問,以使對方於被動地位,從而達到溝通目的。這便是率直提問。
率直提問的關鍵是要抓住對方話語的實質或漏洞,直接提問。因而提問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一次發問,也可以連續發問,還可以排比追問。
一次發問是針對對方的問題或漏洞,直接用一個提問指明對方的錯誤的提問形式。它往往用於對方的錯誤較明顯,且能一問中的的情況。
例如:一鞋商趁運動會期間推銷其新式球鞋,吹噓道:“誰買了我的球鞋,誰就能跑第一名。”此時,旁人問道:“如果有兩個跑100米的人買了你的球鞋,誰能得第一名呢?”鞋商無言以對。
□誘入提問
誘入提問是有意識地通過提問來使對方落人自己設計的圈套,從而迫使對方承認或否認某種言行,達到己方的目的,最終形成溝通。
誘入提問的要點是:根據辯說對方的特點和討論的問題,設計一個提問,使對方的回答陷入一種困境或被動地位。此時你再根據對方的回答進行評價或批駁,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適時反問
問與答,是索取和提供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問方較主動,答方較被動。但這種關係是相對的,並且可以相互轉化。反問就是在對方提出問題時,不回答問題,反而提出問題來讓對方回答的問話方式。借助反問,變答者為問者、被問者為提問者。變換了角度,也就能使己方變被動為主動。
反問關鍵是要適時,就是要針對對方的情況和己方的情況,把握反問的時機。有直接反問和間接反問兩種方式可供選擇。
□矛盾發問
在辯說中,對方的觀點或某一句話裏往往隱含著自相矛盾,而己方又難以用陳述的語氣挑明。此時,己方便可借助於提出一個問題,使對方的自相矛盾處明顯暴露,置對方於被動地位。這就是矛盾發問。
□明知故問
對答案明確的問題或已知的事實,故意提出來問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方法就是明知故問。
在明知故問過程中,所提問題的答案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明知故問的目的,可以是故意刁難對方,也可以是引導對方進一步思考問題,還可以是為了說服對方。根據所提問題的答案的真假不同情況,可將明知故問分為三種形式:正麵故問、有意錯詞和模糊故問。
正麵故問是明知正確的答案,隻是因答案於對方不利,便故意將問題提出,置對方於困境。這種明知故問形式往往用於辯論之中。
例如:1990年亞大辯論會決賽的辯題是“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當時,南京大學隊是正方,台灣大學隊是反方。辯論中,南京大學隊就明知故問地問了一個問題,“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什麼”,因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很明確,眾所周知,就是“和平與發展”,但答案顯然對反方不利,所以正方不僅明知故問,而且不斷追問。反方先是一再回避,但最後被逼得不得不答非所問:“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在所謂的南非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俄羅斯的種族問題又出來了啊!”南京大學隊就是恰當地運用了正麵故問形式,使反方出了洋相,陷於被動地位。
□兩難設問
錯誤的言行總是有懈可擊,自相矛盾是其最突出的弱點。利用對方觀點或行為的矛盾之處,通過設問使其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這就是兩難設問。
兩難設問的邏輯基礎是兩難推理。兩難推理由兩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一個有兩個選言的選言判斷為前提,並根據假言判斷和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而推演。它是論辯中常用的一種邏輯形式。因為通過作小前提那個選言判斷列舉出的兩種可能情況引申出對方難以接受的結論,可使對方陷於進退維穀、左右為難的境地。兩難設問也可達到這樣的目的。其運用要點是:向對方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包含正反兩種選擇,但對方無論作出何種選擇,結果都是其難以接受的。
例如:裏根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曾發生與伊朗進行秘密武器交易問題。1986年事發後,引起全國一片抗議之聲,因為這在美國是嚴重違法的。裏根為了洗刷自己,先後拋出幾個替罪羊,依然難以過關。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向裏根發問道:
“您作為總統,是否事先知道伊朗門事件?”裏根對此難以作答,陷入困境。人們說,裏根敗於記者的一招之內。
裏根為什麼會對記者的提問難以作答呢?就是因為記者的提問是一個典型的兩難設問,它蘊含著兩難推理:“如果裏根總統事先知道伊朗門事件,那麼,總統本人嚴重違法;如果裏根總統事先不知道伊朗門事件,那麼裏根是嚴重失職的(因為他竟不知道部下在幹什麼);或者事先知道,或者事先不知道。總之,或者裏根總統幹了嚴重違法的事,或者他嚴重失職。”因此,裏根無法回答記者的提問。這樣的方法適用於在談判陷入僵局,一時無法有效溝通時。而這種方式的使用,往往使局麵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