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的要領

我們一生中除了睡眠,約有一半的時間在與人溝通。父母、夫妻、子女、上司、下屬、同學、客戶、警察等都屬於溝通的對象。可以說,我們隨時都在與人溝通,隨時麵對他人。而我們溝通的方式,隻有這樣兩種。要想有效溝通,必須掌握要領。

14.行為言語的溝通

在一周休息兩天的製度尚未普及之前,某公司每到星期六時,很多年輕人上班都不打領帶。因為星期六隻上半天班,他們準備下班後出遊。這種表現會給一些做事勤懇的中年管理職員們留下壞的印象。然而當時這個公司的部長,在某個星期六突然脫下西裝,也穿著令年輕人都感到驚訝的服裝上班。從這一天以後,原本對他敬而遠之的年輕人,都願意親近他了。

據他說以往和這些年輕職員們很難打成一片,彼此不能溝通。於是他就想先從服裝上配合年輕人,所以下定決心星期六改變成另一種形象。借著此次的改變,年輕人對部長也都產生一種共同的意識,慢慢地對他敞開心扉。

服裝可說是一種自我的表現,像石原慎郎親自出馬參政時,他穿著白色西服,戴著白手套,給人一種整潔、清新、年輕而具有權威的印象。又例如前美國總統卡特有一陣子很喜歡穿斜紋布牛仔裝,甚至出席白宮部長級會議時,也都以牛仔裝打扮出現。牛仔裝可以說是一種超越性別、年齡、階層、職業的服裝。卡特的原意或許是想以牛仔裝來表示美國總統與所有人都是朋友。這恐怕也受了身體語言的影響。不過,在探心術中,也可視這種情況為表麵上試圖消除自己為特殊人物,但在實際上卻具有某種政治意圖,同時也顯示了此人很自信。在其心底深處,蘊藏著強烈的信心。裏根總統經常利用假日穿著舒適的服裝到牧場上,借著大眾傳媒的報道,讓國民認為他的生活方式與一般人並無很大差別。希特勒和三島由紀夫,為了表現出他們的威嚴,就常常穿著軍裝出現在眾人麵前。

由這些例子顯示,人類的服裝會給予人們深刻的印象,因為服裝有一種自我核心表現的“延長自我”的功能。盛裝就是為了吸引大眾的目光,也可說是一個人的個性表達。因此如果你穿著與對方同樣的服裝,就會讓對方覺得你和他的感覺與想法是相似的,對方也就會對你產生好感。

如果能夠利用服裝所產生的心理影響,那麼穿著與對方同樣的服裝,就會讓對方覺得你和他是屬於同一步調。同樣的,每當季節更換時,許多年輕人都穿著同樣流行的服裝在街上穿梭,到公司去拜訪的大學生們,他們的打扮也一樣。也許在他們本身感覺不好,但是借著服裝,就會強調一種和薪水階層社會的適應性,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詐騙的心理術。

再比如說,溫森特·梵高是19世紀末歐洲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備嚐艱辛,他曾在博裏納日做過一段時間的牧師。

博裏納日是個產煤的礦區。在這個地區,幾乎所有的男人都下礦井。他們在不斷發生事故的危險中幹活兒,但工資卻低得難以糊口。他們住的是破爛的棚屋,他們的妻子兒女幾乎一年到頭都在裏麵忍受著寒冷、疾病和饑餓的煎熬。

這裏的人都是“煤黑子”,肥皂在博裏納日人的心目中簡直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奢侈品。

溫森特被臨時任命為該地的福音傳教士時,他找了峽穀的最下頭的一所挺大的房子,並和村民一起拿麻袋去裝了很多煤渣,在房子裏燒起了爐子,以免房子裏太寒冷。

溫森特登上講壇,他的講道是那樣誠摯而又充滿信心,竟使得這些博裏納日人臉上的憂鬱神情漸漸消退了,從他此次布道所受的歡迎來看,博裏納日的人民對他的態度已經沒有任何保留了,他們終於相信了他。他作為上帝的牧師,現在已經得到了這些滿臉煤黑的人們的充分認可。

是什麼原因引起這樣的變化呢?不會是由於他有了一座新教堂,因為這對於礦工們來講壓根兒不算什麼。他們不會知道關於對他的傳教士職務的任命,因為他並沒有告訴他們在原先那個地方他是沒有正式任命的。而且雖然他剛才講道時熱情洋溢,措辭優美,但在原來那間簡陋的小棚屋裏和那座棄置不用的馬廄裏,他也是這樣講的啊!

溫森特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他回到自己的住處,準備用從布魯塞爾帶來的肥皂洗臉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他跑到鏡子前麵端詳著自己,看見前額的皺紋裏、眼皮上、麵頰兩邊和圓圓的大下巴上,都沾著萬千石山上的黑煤灰。

“當然!”他大聲說,“這就是他們對我認可的原因所在,我終於成了他們的自己人了!”

他把手在水裏涮了涮,臉連碰都沒碰就去睡了。留在博裏納日的日子裏,他每天都往臉上塗煤灰,從而使自己看上去和其他人沒有兩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得到對方的認可與接納,你必須使自己在某一方麵與他們相似或相同。

□讓讚許成為你人際溝通的潤滑劑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和社會的肯定和認可,我們在付出了必要勞動和熱情之後,都期待著別人的讚許。那麼,把自己需要的東西,首先慷慨地奉獻給別人,體現的隻能是我們的大方和成熟。

有人說:“對人表示讚許,是灑向心靈的陽光雨露。”讚許別人的實質,是對別人的尊重和評價,也是送給別人的最好禮物和報酬,是搞好人際關係的一筆暫時看不到利潤的投資。它表達的是我們的一片善心和好意,傳遞的是你的信任和情感,化解的是你有意無意間與人形成的隔閡和摩擦。

世界上的人大都愛聽好話,沒有人打心眼裏喜歡別人來指責他,就是相濡以沫的朋友,你批評幾句,對方往往臉上也有掛不住的時候。

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斯金諾,通過一項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連動物的大腦,在收到鼓勵的刺激後,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就開始起勁調動子係統,從而影響行為的改變。同樣的道理,人作為萬物的靈長,期望和享受欣賞,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日本的社會心理學家在細和孝就說過:“人們對你讚譽、佩服或表示敬意時,除非顯而易見地是溜須拍馬,即使是應酬話,你也許還是覺著舒坦。可是,聽到他人對你的批評,不中聽的言語時,即使他沒有惡意中傷,而且又部分符合實際,你也可能長期對他抱有反感。”

在細和孝的話恐怕不僅僅是對日本人而言的,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滲透了人性在對待讚許和批評方麵的底蘊而發的透徹議論。中國也有相同的經驗之談,不過言簡意賅,沒那麼具體。“多栽花,少栽刺”,就是這方麵既來得直接,又深富哲理的良策警語。

在生活中讚美的價值是不能低估的,讚美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麵的意義:

(1)讚揚的過程是一個溝通的過程。一位學者在一所高等學府就職,為人深沉含蓄,嚴肅認真。其妻在實驗室工作,經常與機器和數據打交道,也難免謹慎和刻板。然而不久前朋友們卻發現其妻年輕了許多,不僅待人熱情洋溢,而穿戴打扮也煥然一新。遇到開心的事,笑聲爽朗,很是動人。眾人很納悶,她怎麼像換了個人似的?詢問這位學者,才知道她近來調換了一個工作環境,那裏年輕人多,氣氛融洽,頂頭上司又是一個充滿活力,非常會說笑話的人,非常讚賞她工作的認真和負責。不失時機地給予她應有的鼓勵和讚美,她也感覺到自己好像突然生活在另外的世界裏,陽光燦爛,空氣清新,連精神麵貌都充滿了一股子朝氣。

這個人的經曆說明,讚揚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而且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和情感世界。讚揚的過程,是一個溝通的過程。通過讚揚,你得到了對方的欣賞和尊重,自己享受了自尊、成功和愉快,你的精神麵貌還能不如芝麻開花,充滿盎然的生機嗎?

(2)讚揚能鼓勵人向上和自強。馬斯洛的層次理論認為,自尊和自我實現是一個人較高層次的需求,它一般表現為榮譽感和成就感。而榮譽和成就的取得,還須得到社會的認可。而讚揚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拱手相送到對方手裏。當對方的行為得到你真心實意的讚許時,他看到的是,別人對自己努力的認同和肯定,從而使自己渴望別人讚許的動機在榮譽感和成就感接踵而來時得到滿足,從而在心理上得到強化和鼓舞,養精蓄銳,更有力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向著自己的目標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