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企業電子計算機管理係統的建立(三)(3 / 3)

1.直接轉換

用新係統直接代替老係統,中間沒有過渡階段。這種方式簡單、省費用,但風險大,很可能出現預想不到的問題。因此,這種方式不能用於重要係統,即使用於不重要的係統也要釆取一定的措施,當新係統不能工作時,還可用老係統代替工作。

2.平行轉換

這種方式安排了一段新、老係統乎行運行階段。平行階段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以手工作業為正式作業,新係統作校核用。第二步以新係統處理為正式作業,手工作業作校核用。平行運行時間視業務內容而定,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至一年。這樣做不僅可保證工作不間斷,還可以相互對比,發現新係統存在的問題,但其主要缺點是耗費人力和設備、費用太高。

3.逐步轉換

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分期分批地進行轉換,既避免了直接轉換的風險性,又避免了平行轉換的雙倍費用。但是,由於新老係統同時混合運行,需要很好地考慮它們的接口問題,當新老係統差別太大時,無法應用。

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方式是相互配合使用的,如係統中不重要的部分采用直接轉換方式,重要部分采用平行轉換方式等。

係統轉換過程要根據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調試,因此它也是新係統不斷完善的過程。

係統經轉換交付使用後,研製工作全部結束。

在研製工作全部結束後,應將所有資料彙總歸檔,從最初的用戶要求、可行性分析到係統運行技術文件、交付使用驗收報告,都要仔細整理妥善保存。這些資料記載和描述了係統設計的來龍去脈,是診斷係統故障,修改、維護、擴展係統功能所必須的技術檔寒。

二、係統的評價

對新建係統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必須進行充分的評價。隻有經受了最後評價階段的考驗,係統才算最終完成。

係統評價時,要調查係統運行後是否達到了係統設計階段提出的預期效果(不過往往要實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弄清楚其實際效果)。計算機處理係統所取得的效果通常是指難以定量計算的管理上的效果,也稱間接效果和可以進行定量計算的直接效果。其具體內容有圖6-29所給出的一些項目。

三、係統的維護

係統維護的含義是使程序和數據等始終處於最新的正確狀態。係統剛建立時所編製的程序和數據很少能原封不動地沿用下去。應該根據外界環境的變更和業務量增減等情況,及時對係統進行維護。維護的內容有以下幾項。

程序的維護。程序的維護指改寫一部分或全部程序,程序維護時通常都充分利用舊程序。要變更通知書寫明新舊程序的不同之處。修改後還要填寫程序修改登記表。程序維護不一定要在條件變時才進行。效果不好的程序也要不斷地予以改進。

數據文件的維護。數據文件的維護(主文件的定期更新不算在內)有許多不是定期進行的。必須在現場要求的時間內維護好。代碼的維護。業務中使用的代碼和程序所處理的代碼在有必要變更(新設、添加、訂正,刪除等)時,應由代碼管理部門討論新的代碼係統。確定之後用書麵寫清再貫徹。代碼維護的困難不在代碼本身的變更方法,在於新代碼係統的貫徹。為此,除了代碼管理部門外,各業務部門也要指定負責代碼管理的人員,通過他們貫徹使用新代碼,可以明確責任,有助於預防和改正錯誤。

機器的維護。係統使用的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保持運行良好狀態,是係統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之一,計算機硬件人員應對機器認真保養,定期檢修並保證在損壞後能及時修複。

計算機管理係統的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應該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和條件,選用最恰當的方法進行設計。不存在一套能解決所有各類係統設計問題的通用的算法或技術,所以此處僅介紹了係統設計的主要步驟、工作內容以及常用的工具和技術,目的是建立一個“怎樣進行係統設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