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電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及計算機管理係統(二)(3 / 3)

根據提貨單進行結算,並提出付款的要求。這些文件送往供應者企業開戶的國家舉行分行,從這裏再發往用戶開戶的分行,從企業的分行將相應的金額輸入供應者賬戶。銷售財務科的財務組根據支付賬單檢查產品銷售的過程。從用戶那裏收到的銷售產品的資金組成銷售的總額,企業在完成產成品銷售量的計劃時,要考慮到銷售總額。

從管理的理論而言,銷售管理子係統是個複雜的、耶線性的離散型係統,在這裏,經常發生拖延現象,偶然地也發生提前的可能性。銷售管理子係統的職能活動受到外部環境(發貨的運輸設備不均衡狀態,生產的不均衡性和其他)的幹擾。

產品銷售管理子係統要處理如下幾組任務:①產品供應、發運和銷售計劃;②產品銷售的預測和罰款的製裁;③供應計劃、產品銷售計劃執行情況的及時評價,並擬定管理的指令;④統計和報告;⑤子係統信息庫的組織和管理。

6.財務會計管理子係統

財務會計核算的任務就是在詳細而充分可靠地核算數據的基礎上,對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分析和監督。

企業自動化管理係統使在財會核算中有可能廣泛應用有科學依據的方法,有可能提高核算的及時性,有可能降低核算信息的加工費用。同時,財會核算質量的提高取決於包括企業經營活動各個方麵的綜合核算係統的組織工作。

財會核算子係統要處理如下的核算任務:①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核算;②材料和材料費用的核算;③產成品的核算;④銀行和信貸業務;⑥勞動和工資的核算;⑥成本核算。

從數據處理的工藝角度,子係統所處理的大量的任務可歸結成兩個大組:

以單純核算作業為特點的任務。在這些任務中,按資金來源和開支項目分類的原始文件直接用於編製核算文件。

要求進行複雜的計算作業處理的任務。這些任務的特點是具有計算作業,按材料、勞動等編製分類表的工作。計算的最後結果就是關於資金收入和開支的信息。

財會核算任務,這種劃分方法的優點是:任務處理算法的通用化;存儲在電子計算機中的信息文件使用的合理化。

實現財會核算任務的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①直接核算法;②平衡表法;③差額核算法;④產品成本核算的明細分類法。

蘇聯的自動化管理係統是從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開拓建立的。在1966-1970年期間,國民經濟各部門已建立了約400個自動化管理係統,其中包括230個大型工業企業的自動化管理係統,180個工藝過程自動化管理係統,一個部級自動化管理係統(儀表自動化管理係統)。到1982年,自動化管理係統總數已増加到6091個,其中企業自動化管理係統1486個,占總數的24.4%,部級自動化管理係統187個,約占3%,工藝過程自動化管理係統2736個,占44.9%。

十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建立自動化管理係統的經濟效益是非常顯著的。據1980年發表的資料,工藝流程自動化管理係統的投資回收期約為1.5年,企業自動化管理係統為2,5年,部級自動化管理係統為3-3.5年。在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實施各級自動化管理係統而獲得的利潤為18.5億盧布,而在第十個五年計劃中,這個數字還將翻一番。

7.我國企業管理係統的職能子係統

目前,在我國工作企業中,計算機的應用主要處在單項業務處理和建立個別業務處理子係統的階段,還沒有開發全麵係統的實踐經驗。一些應用工作開展得比較早、管理基礎較好的企業,開始著手建立企業計算機管理係統的工作。根據國外的經驗和我國經濟體禦改革的要求,有的企業對職能子係統的設置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設想,例如設想建立如下的職能子係統:工藝技術標準、經濟計劃、生產計劃、物資供應、產品銷售、財務會計、設備管理、工具管理、人事勞資、預測等十個子係統。隨著這些設想的實施,將會逐漸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企業管理係統中職能子係統的設置模式。

從各國的情況看,職能子係統是有所不同,但在建立的方式上都有一個共同點。一般來說,都是從這樣的子係統開始的該子係統建立的數據將成為其他子係統處理任務的原始數據的基本來源,這種子係統在係統中是技術與生產數據管理子係統,蘇聯係統中的生產技術準備子係統,我國企業中的工藝技術標準子係統,這三種子係統的功能基本上是類同的,它們都是向其他子係統提供有關產品結構、工藝方法、各類定額數據等企業管理所必須的固定信息。

有了這一子係統後,其他子係統的設置應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的原則,要考慮到需要和可能,既要解決當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又要有相應的條件保證。

第六節 計算中心的組織和管理

一、計算中心的任務和職能

計算中心是對電子計算機的各項硬件資源、軟件資源負責管理、維護和運行的職能部門,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計算技術設備完成科技運算和數據處理作業,製定運用計算技術的方案和組織實施的措施向上一級(部級、中央管理係統等)計算中心傳遞必要的信息。計算中心擔負的具體職能如下:

電子計算機和外部設備的運行和維護,

數據錄製、校驗和複製設備的運行和維護。

信息的接收、檢查、編碼、錄入,信息載體的保管,算法的製定,程序的設計和維護,存儲數據的管理。

信息的複製和輸出。

新係統的開發和舊係統的改進,使用電子計算機經濟效果的核算。

二、計算中心的設置方式

計算中心一般有專用和共用兩種設置方式。大型企業由於需要處琿大暈數據,一般建立自己專用的計算中心。共用計算中心,是為整個企事業單位服務的。一些企業性或地區性的共用計算中心,主要為不適宜建立自己專用計算中心的中小企業服務,其服務形式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位將課題或數據直接送到計算中心進行處理;另一類是從計算中心接終端到用戶單位。

從發展趨勢看,共用計算中心的比重在不斷地增加,建立共用計算中心具有很多優越性:它便於為不適宜建立專用計算中心的中小企業服務;由於各用戶所處理的工作,在技術上、工作量、內容和期限要求等方麵不甚相同,因而可以使各種計算技術設備達到最合理的負荷,便於在用戶中,特別是同類型的企業中,實現原始單據與核算、統計方法的統一化,由於在用戶中存在著同一類型的任務,可以采用統一的數據格式和應用程序,便於用戶共享軟件資源和數據資源;可以有效地集中計算機技術人員的力量,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以上各項優點都有利於降低數據處理的費用,從而有利於計算機在管理中推廣應用。

從長遠看,共用的或地區的計算中心的建立,可以為今後建立全國性計算機網絡打下基礎有的國家已在這方麵作出了具體的規劃。因此,我國在推廣計算機應用中,也要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應根據具體條件,講究實效,分別建立專用和地區性及行業性集體共用的計算中心。目前應加強地區計算中心的建立,並充分發揮其潛力。還應規定專用計算中心最低負荷水平的定額指標,低於規定負荷的,不允許建立自己的專用計算中心,

三、計算中心的組織結構

計算中心一般由三個組組成。

1.信息處理組。負責組織存儲信息,保存存儲信息和信息載體;接收和采集數據,並將之輸入計算機處理。

2.係統設計與程序設計組。負責研究企業計算機管理係統、子係統及其改進,管理業務的算法和應用程序編製、調試。

3.技術服務組。負責計算中心及全計算機係統所配置的主機及外部設備、輔助設備,通信息設備的維護、配套、擴充和更新。此外,該組還負責有關的技術資料收集、翻譯、整理、保管、借閱等工作。

各企業應根據計算中心的規模、工作量的大小,來設置計算中心的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