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時,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
大道理:與人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
◎女青年買布料
有個女青年買了塊布料,拿回家後看到售貨員找的錢不對。但是,又沒有把握是人家錯了,於是她找了回去,問道:“小姐,這種布多少錢一米?”對方答後,她立即明白了自己算錯了。說了句“謝謝”,滿意地離開了商店。看來這個姑娘的處理方法是明智的。
大道理:當自己拿不準的時候,不要武斷地提出否定對方的要求,最好使用投石問路法,先摸情況,再決定下一步行動也不遲。
◎觸類旁通法
有一位幹部打算調離本單位,但又擔心領導當場給予否定,或給領導留下壞印象,以後不好工作。於是他這樣提出問題:“書記,咱們單位有的青年幹部想挪挪窩兒,你覺得怎樣?”書記說:“人才流動我是讚成的。”他見書記態度還可以,於是進一步說道:“如果這個人是我呢?”“那也不攔,隻要有地方去。”這樣摸到領導的態度後,不久,他正式向領導提出了調動的申請。
大道理:用觸類旁通法進行試探,其好處是可進可退,進退自如,在交際中大有用途。
◎順便的拒絕
小趙隨周廠長去拜訪一位有名望的書法家,在談完正事之後,小趙乘機說:
“萬老,我很喜歡您的字,如果您在百忙中能給我寫一副,那就太好了。”
萬老說:
“近來我身體不太好,以後再說吧!”
很顯然這是在拒絕,但是,由於是順便提出的要求,小趙並不感到尷尬。
大道理:很多情況下,順便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自己要說明的真正意圖。但是,由於使用這種輕描淡寫方式順便一說,就使自己變得更主動一些,有退路可走,可以有效防止因對方拒絕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真假玩笑
有一位同事到一個經理家做客,看到他家有一台彩色電視機,因當時的彩電很緊俏,便想請他幫忙,但又怕人家不給麵子,於是就用打哈哈的方式說:
“好啊,你們都看上了彩色的了,我還是在黑白時代呢,能不能幫忙也弄一台,大經理?”
經理為難地說:
“哎呀,你還不了解行情,現在是一台彩電,要搭十台黑白的呢……”
他見此情形,馬上說:“瞧把你嚇壞了,我不過和你開個玩笑,你就是給我買,我也沒有那麼多錢!”
就這樣他適時轉彎,避免了遭到拒絕的尷尬。
大道理:這種打哈哈方式,真真假假,同樣也可進可退,在熟人、朋友、同事之間較為多用。
◎說遠話
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和楊虎城就頻繁晤麵,都有心對蔣介石發難。可對於這樣的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口。眼看越來越危急,雙方都是欲說還休。
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麵晤中,楊虎城便以他投石問路,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壓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蔣的拜把子兄弟。楊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麵前,而張又不讚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便借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良策。
大道理:如果把兩個人麵對麵置於一個尷尬場麵中,卻又不留回旋的餘地,顯然是不適宜的。說遠話就是人為拉開話題與現場之間的距離,給雙方留下一個緩衝帶。
◎誘導對方開口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路子做筆生意,可就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要求退款,太刺激趙某的夫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是這樣對趙夫人說:“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難大嗎?要幹的話,早一天好一天。”
看來,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卻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趙夫人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絡那些門路,困難不小還又時不我待。
結果呢?趙妻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大道理:尷尬與否,有時是相對的,而不是相互的。同一句話,有人說出來卻可以自然而然。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