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與展望

本書以改革開放30餘年為考察時間跨度,將視角回歸到最初馬歇爾對組織的定義,試圖從企業內組織、企業間組織、產業間組織和政府組織四個層麵考察中國旅遊產業組織的變遷過程與發展趨勢,形成了以下結論,並對中國旅遊產業組織未來演化方向作出展望。

一、主要結論

1.技術創新與製度變遷是推動旅遊產業組織演化的主要動力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30餘年取得了長足進步,由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為產業開端到逐步市場化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與製度變遷是推動產業組織演化的主要動力。製度的變遷為企業在更寬鬆的經營環境下實現在更大地域空間的資源整合,而包括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則為企業在更大尺度空間和規模的高效運營成為可能。技術與製度協同推動企業內、企業間、產業間和政府組織的演化,進而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2.中國旅遊業發展由量的擴張逐步轉向質的提升

從事業性質轉化為產業性質,從一個創彙產業躍升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旅遊業隻用了30餘年的時間。但是這30餘年的發展更多聚焦在量的擴張上,在市場容量不斷擴張的背景下,企業數量不斷擴張,但是企業平均資產、市場份額等體現企業質量的統計數字卻提升不大,於是形成了“散小弱差”的市場結構。經曆非典的洗禮以後,產業平均利潤下滑至曆史最低水平,企業間並購正在成為主題,產業發展也逐步向質的提升過渡。

3.企業內部的一體化整合與專業化分工有助於旅遊業市場結構的優化

旅遊業“散小弱差”的市場結構優化路徑主要集中在一體化整合和專業化分工上。一體化整合是旅遊企業通過並購實現橫向或縱向的一體化戰略,提升市場占有率,從而形成具備市場權力的大的企業集團。而專業化分工則是通過建立垂直專業分工體係使得每個企業聚焦在更為細分的專業市場上,從而提升企業在細分市場的占有率,也是優化市場結構的重要路徑。企業內組織是產業組織的微觀基礎,是實現旅遊業市場結構優化的著力點。

4.企業間網絡化組織和模塊化生產有助於形成旅遊業市場競爭的健康展開

旅遊企業間的同質競爭是導致產業平均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形成健康的競爭態勢是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命題。而企業間逐步形成的網絡化組織是將外部交易內部化,變企業間競爭為網絡間競爭,形成在區域市場的有序競爭格局。模塊化則將企業間競爭轉化為模塊內競爭,形成企業間良性競爭的格局,有利於產業的優化與提升。通過網絡化組織和模塊化組織,中國旅遊業可以變原有的惡性競爭為良性競爭,實現企業間的差異化經營和旅遊產品及服務質的提升。

5.產業間的融合與聯動有助於推動旅遊業市場績效的優化與產業地位的提升

旅遊產業在非典以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步下降,關鍵是作為主導產業的旅遊業沒有發揮其強融合性和強關聯性的特點,沒有能與多產業發生充分的融合與聯動。基於技術創新和規製放鬆的產業融合和基於產業聯係的產業聯動是旅遊產業提升其市場績效、鞏固產業地位的重要手段。

6.政府組織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逐步由產業規製者轉化為產業服務者

中國旅遊業是在政府主導下發展起來的,政府組織在產業發展中施加了重要影響,旅遊業在發展中也受到諸多的產業規製。伴隨市場化進程的深化,政府組織正在逐步從主導型向服務型的職能轉化,逐步將自身職能定位於產業管理、產業支持與產業推介等產業服務職能上,為旅遊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未來展望

1.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旅遊產業組織演化的主題是調整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