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階段,旅遊業發展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旅遊創彙能力增強,綜合經濟效益顯著,這使得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製定和選擇的過程中提高了對旅遊業的重視程度,進而為各地區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這一階段是旅遊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實現了在短時間內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高效配置,推動了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旅遊業迅速從事業性質轉化為結構完整的重要產業,建立起產業內的水平分工體係並迅速投入運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外彙儲備。
2.高速發展階段(1990—2003年)
步入20世紀90年代,旅遊業獲得了較為全麵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與地位。為了形成健康的旅遊產業體係和完善的發展模式,政府在旅遊業發展方麵實施了一係列的方針和政策(見表71)。
表71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網。
這一階段中央政府采取的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具體表現在:(1)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已經確立,並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強調了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和重要作用;(2)旅遊業開始了標準化過程,政府共頒布16項旅遊標準,這些標準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旅遊產業的標準化起到了帶動作用;(3)政府主導型旅遊業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除了大力發展入境遊的方針政策外,還適時提出了積極發展國內遊以及出台組織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辦法。國家旅遊局提出了大力發展入境遊、積極發展國內遊、適度發展出境遊的總體方針,打破了以入境旅遊為主的單一發展格局,形成了入境遊、國內遊、出境遊三大旅遊市場體係,入境遊和國內遊齊頭並進,出境遊健康發展。
本階段旅遊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大量的企業主體進入導致產業內企業數量大幅上升,企業間同質性競爭已初露端倪,但是由於市場需求的穩定增長掩蓋了產業內部問題。本階段產業政策逐步由政府主導型向管理型轉變,政府通過製定規範、標準來對產業進行管理,起到了積極效果。
3.調整優化階段(2003—2013年)
在中國旅遊業高速發展10餘年後,旅遊產業內部積聚了一些問題,影響了旅遊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在“非典”衝擊之後,這些問題明顯顯現出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提升產業素質,實現中國由旅遊大國邁向旅遊強國的曆史性跨越,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旨在調整優化的產業政策。
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網。
這一階段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旨在建設旅遊強國,因此政策具有以下特點:(1)這一階段的產業政策不僅突出了旅遊業的產業地位,而且強調了旅遊業的增長潛力;(2)旅遊發展模式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國內旅遊為基礎、以入境旅遊為主導、以出境旅遊為補充的三大旅遊市場並重的發展模式格局,國內遊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重要位置,國內的旅遊人數與收入都在波動中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和提高;(3)政府加大了對旅遊業的支持力度,並從旅遊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環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加大了財政性資金和人力等方麵的投入力度,形成中國旅遊發展的合力,呈現出大旅遊、大市場的良好發展格局;(4)為提高中國旅遊業對國際市場的號召力與影響力,政府采取多種政策和措施合理引導出境旅遊市場的健康發展,出境遊人數實現穩步增長。這一階段是中國旅遊業調整優化的時期,由於產業利潤率的下降導致潛在進入者望而卻步,一些虧損運營的企業也逐步退出產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和區域一體化政策推動下,產業內縱向整合逐漸增多,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但產業集中度仍處在較低水平。產業的分工與整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