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產業融合的動因
產業融合的動因既有產業自身發展內在規律的推動,也有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等外部因素的催生。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麵:
1.產業效率的內在推動
盡管產業融合化發展形態各異、方式不同,但是融合都以產業投資收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都以提高產業效率為根本宗旨。因而產業效率提升是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結果,更是產業融合的內在推動力。
2.技術創新的驅動
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遍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產業融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無可否認的是,技術進步是產業演化的根本動力,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形成新興產業,還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產業組織形態。產業融合化本身就是第三次世界新技術革命推動的結果。
3.政府規製放鬆
政府規製是產業融合發生和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政府規製的放鬆為產業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製度環境。規製的放鬆導致其他產業的業務有機會加入到某產業的競爭中來,從而逐漸發展出產業融合。產業融合與放鬆規製之間存在互動關係。經濟規製的放鬆為產業融合創造良好的製度環境;技術融合和產業融合要求規製理論與政策不斷完善,以適應新的技術和經濟條件。
4.跨國公司高速發展
跨國公司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推動產業融合的主要載體。從技術層麵上看,跨國公司通過向其他公司輸出高新技術,向其他行業實施廣泛滲透,推動了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從經營層麵上看,跨國公司的一體化經營模式就是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跨國公司以整體利益最大化為根本原則,對從研發到製造、到銷售和服務的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優化布局,從而把產業的國際分工轉變為企業的內部分工,使得產業細化轉化為產業融合。從發展戰略上看,為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趨勢,跨國公司大多實施企業聯盟、技術聯盟和收購兼並等發展戰略,這種聯盟和兼並活動往往發生在不同的行業間,自然而然地推進了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旅遊業的產業融合
旅遊業是成長性很強的複合型產業。旅遊業由吃、住、行、娛、購、遊等多項活動要素組成,同時又涉及餐飲、娛樂、休閑、健身、商場、會議、展示及商務等多項服務。同時旅遊屬於朝陽產業,世界旅遊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高速發展,中國旅遊業更是超過世界發展的平均速度,這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旅遊業在信息化的大力帶動下,已經顯露出融合發展的跡象:新型業態不斷湧現出來,諸如工業旅遊、會展旅遊、醫療旅遊、教育旅遊等正在成為市場熱點;新的產業功能也層出不窮,如旅遊景區與影視文化基地一體兩麵,醫療保健和美容健康等功能也可以借助旅遊產業得到實現;新的企業組織結構也不斷演進,如旅遊係統集成商已經出現,雙邊性質的旅遊組織也不斷誕生。因此可以說,旅遊業已經在跨界發展,正在對其他產業進行著“滲透”,通過各個層麵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
1.產業融合模式
旅遊者求新求異的需求和旅遊企業間激烈的競爭不斷推動旅遊產業與其他新產業、新技術的融合,旅遊產品的創新與升級需要多層次、多方麵的融合發展。這種融合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模式。
(1)交叉性融合交叉性融合是一種產業間的延伸融合,即通過產業間的功能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間的融合。交叉性融合通過賦予原產業以新的附加功能而使得原產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新產業體係。
在旅遊產業內,旅遊業與文體產業、房地產業、工業、農業等可融入產業相互融合,形成與旅遊業相互滲透的新型產業形態,如工業旅遊、農業旅遊、景觀房產與分時度假、體育旅遊、文化旅遊、康複旅遊等。近年來,國際上的旅遊需求從大眾化向個性化發展,這些新型的旅遊產品既能滿足遊客的新需求,促進現有旅遊產品的升級,又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2)功能性融合通過與目的地具有的不同特有功能的融合,豐富旅遊產品體係,如將旅遊產業與目的地特有的聚集功能、展覽功能、國際性的信息功能、交易功能、文化休閑功能和教育培訓功能等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互相滲透,形成旅遊與目的地全方位聯動的發展格局。會展旅遊是典型性功能性融合,米蘭的會展經濟已經成為其支柱產業。借助世博會,日本愛知縣也得以大幅提升其旅遊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