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證:基於一體化信息平台的旅遊業模塊化
生產網絡由於缺乏在營運上的一體化信息平台,我國酒店業除了人事行政上的統一管理,而在營銷決策上依然是單體作戰,沒有達到協同效應,形成了信息資源的浪費和重複建設,我國的酒店業、旅行社等旅遊企業集團化和規模化的發展也因此受到局限。建立一個新一代的全球性的旅遊及服務網絡信息交易平台,並以此推動旅遊業的模塊化生產網絡的形成,對於我國走向世界旅遊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一體化信息平台發展曆程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核心支撐的一體化信息平台建設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時期:
1.第一階段(—1960年)
1960年以前計算機尚未普及,其體積龐大,運算效率低、使用成本高。當時的航空公司,是通過在紙上記錄和在牆上用筆作標記或掛牌等方式,來標明航班的座位是否賣出去。甚至於有的旅行社為了以最快時間了解航空公司航班銷售情況,租用了離航空公司銷售部門較近的高樓,用望遠鏡看牆上的航班銷售座位圖。由於沒有了解機票座位情況、價格信息的技術手段,旅遊營銷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航空公司手中,旅行社隻能被動地按照航空公司給予的價格和艙位為旅客訂票。酒店也是通過人工和信箱式的方法管理客房的住宿狀態。
2.第二階段(20世紀60—70年代)
計算機開始進入旅遊領域。麵對旅客數目的穩步增長,靠手工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航班銷售的要求,美國交通運輸部和美洲航空公司(AA)為準確而高效地隨時保持一套航班座位的銷售和控製信息(又稱編目信息,INVENTORY),與IBM 公司聯合開發了一套實時編目控製計算機係統,並於1964年投入使用。美國政府認為建立一個強大的信息技術平台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效率、節省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整個旅遊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而成為全球的信息中心。盡管這個時候的計算機訂座係統仍然隻是航空公司使用,但它的出現,開啟了未來機票、酒店、景點、餐廳預訂,保險等銷售模式變革之門,計算機技術和旅遊服務營銷業務,從這時候起,走上了一條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道路。
3.第三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使用,計算機預訂係統可以做的更小、成本更低、存儲量更大、運算速度更快。因此,航空公司的計算機訂座係統除了能滿足航空公司自己使用外,具備了開放給其他服務提供商使用的能力。美洲航空公司於1976年推出的“用戶SABRE”將業務的擴展轉向旅行代理與企業團體客戶,旅遊服務營銷和信息技術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它在密切航空公司與旅遊營銷商的關係、提供信息反饋速度和效率、降低銷售成本方麵的作用,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體現著,航空公司和旅遊營銷商都在興奮地感受著信息化帶來的激動與體驗。使用計算機係統的航空公司紛紛跟進,於1976年後迅速和旅行代理市場聯結。同時,出現了像美國運通公司之類的旅遊差旅管理公司使用計算機預訂係統。盡管此時計算機訂座係統還停留在“傻終端”階段,終端僅僅是一個輸入輸出設備,並不具有計算處理、文件管理、通訊等功能,但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獲取航班的時刻、艙位、座位、價格等信息方麵,旅遊營銷商獲取了和航空公司基本平等的地位。旅遊營銷商不僅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向自己的客戶提供預訂服務,並根據不同客戶收取不同費用,而且,還可以利用所了解的信息,與航空公司進行討價還價,或根據不同航空公司的政策,采取更有利於自身的預訂重點和策略。隨著信息技術由產品提供商向旅行服務商的普及,美國酒店集團開始購買計算機預訂係統並接入航空公司的計算機訂座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