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錄(2)(1 / 2)

書評作者們都在放言高論如何寫書評,卻不反身自問:我們有多少本錢評他人的書?

《孫紹振如是說》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在自序中說的,“是把我做學術論文的方法盡可能縮微地運用在1500字左右的短文之中”。寫書評需要深厚的學養,把書評提高到學術研究的層次,自己又把它當作一件事兒來認真做,在中國,孫紹振是第一個。《孫紹振如是說》是《美的結構》的貫徹和實施。有些篇章是他的學術研究的邊角餘料,有些則是獨立的學術論文——盡管像兔子尾巴一樣短。

早年讀林海音的《我們看海去》,我隻從作者的經曆和氣質來分析作品,隻感受到了一種兒童心靈世界裏無盡的美。孫紹振如是說:“林海音把這個有點陳舊的故事變為一個創新的藝術品,主要依靠一種拉開心理距離的手法。”他借用這把解剖刀,將這篇小說講透徹了。不過,他全盤否定《白鹿原》,宣告“《白鹿原》徹底失敗”,我則不敵苟同。他在這篇書評的開頭就說:“白嘉軒是一個儒家仁義文化的人格理想的模型,或者說,是一種絕對精神,他幾乎是沒有自己的感覺,沒有人的感情,他的一切行為都是作者的仁義文化概念決定的,他沒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情致、行為的邏輯,他的一言一行是一種儒家仁義概念的圖解。”其實,這正說明了白嘉軒這個藝術形象的成功。孫先生出生在江南,長期供職於八閩,對中原文化缺乏親自感受;用他的話說就是“文化差異猶如聾子對話”。如果他了解宋時以張載為首的“關學”對關中地區人文的滲透,如果他對黃河中下遊的風俗人情有切身體驗,就不會把《白鹿原》說得一無是處吧。

《孫紹振如是說》的出版,是中國書評界的一個大事件。如果有一天書評能成為獨立的學術研究,那是以這本書的出版為先導的。

4.孫紹振的新貢獻

吳越

當初聽聞,三聯書店打算將孫紹振在本版所寫的《孫紹振如是說》專欄文章挑選結集成書,我是既感意外又感到必然的。

意外的原因是,在香港這個經濟掛帥的社會,出版社往往不得不對出版物作出多方麵的考慮,往往銷量的是否有保證是決定出版與否的關鍵因素,出現了一些人所說的“好書未必可以出版”的情況。

孫紹振此書肯定不會是“暢銷”的那一類,雖然,它將會有不少的讀者,但如與其他一些書籍比較,它“受歡迎程度”將會“很低”。故三聯書店的冒險精神,令我覺得有如在黎明之中看到一絲曙光,那感覺是不能以“驚喜”二字去概括的。

盡管如此,有一點我卻是始終堅信不移的,那就是,好書雖然未必可出版,但其價值是永存的。其“受歡迎的程度”,表麵上可能不及其他著作,但實際上,它的受歡迎程度是不應拿銷量來衡量的。自《孫紹振如是說》專欄刊出以來,編者、讀者、文壇人士、大專學生、出版媒介皆對其作出一致的好評及肯定,已說明此與專欄同名的書籍,自有其不凡的另一種魅力。作為可與孫紹振同在《開卷》版為文的我來說,亦覺猶有榮焉。為此,我對《孫紹振如是說》的麵世感到是合理與必然的結果。該書共選輯了孫紹振發表了於本版中的65則書評而成。

在此書中,孫紹振展示了內地“新潮派”文學理論、文學美學作家的風範與魅力。他雖然是“屈就”了自己寫作書評,但因為其獨特的評論方式、深邃而感性的剖析,使其又贏得了“書評家”的另一美譽,這卻是始料不及的事。

正如此書在內容提要中所說的:“作者善於以宏觀的概括……又善於作微觀的分析,常常輕鬆地從統一的表麵揭示出潛在的矛盾和衝突,故其文思不但新異而,警策,而且依正反合之辯證思維模式層層深入……”

這大致上可以說是總結出了孫紹振書評的風格與特色。簡單一點來說,孫紹振是將其藝術眼光、哲學思辨、邏輯觀點有機地運用在書評中,這顯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它需要有深厚的文學修養、紮實的哲學思維、敏捷深邃的目光等多方麵的配合,還需要有評論家的勇氣,亦需要如實、客觀的態度去支持,才能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