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者

毫無疑問,成功扮演教育者的社會角色,承擔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道德的人。“雅斯貝爾斯說:‘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良的教師。隻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真正的求知過程,乃至於科學的精神。隻有他才是活學問的本身,跟他來往之後,科學的本來麵目才得以呈現。通過他的循循善誘,在學生心中引發出同樣的動機。隻有自己從事研究的人才有東西教別人,而一般教書匠隻能傳授僵硬的東西。’”在人們眼裏,教師應該博學多才。博學在於掌握知識的多、深和新。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能僅僅停留在“知其然”的層麵,更應該“知其所以然”,所以,活學活用才是根本。老師對所教授的知識僅僅停留在熟悉的程度上是不夠的,還必須深入研究,知曉其來龍去脈,知曉其最新發展。這樣培養出的人才能適應社會,才能有用。所以真正的教師應該是學術研究者,所謂“術業有專攻”就是這個道理。在傳統的教育文化環境中,教師應當不滿足於學科現狀,深入研究,願意並且善於開拓創新,讓自己始終處在學科發展的前沿陣地,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麵。另外,教師還必須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活動,關注社會變化。因為時代在變,社會環境在變,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如何把握不同社會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差異,采取適合的方式方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並讓他們欣然接受,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需要時時關注、研究的課題。對學生的研究、關注還需要和社會現實連接在一起。因為學生的變化是和社會環境變化相關聯的。另外,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人才需求的未來趨勢也應該納入教師關注的視野。總的來說,教師不應該與社會隔絕,不應該躲在象牙塔內孤芳自賞、故步自封,應該有一個熱愛社會、研究社會的熱心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與時俱進。

(三) 知識分子

關於知識分子,一般認為是具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專門知識,並且利用所掌握知識為謀生手段的腦力勞動者。不過現代語境中的知識分子還應該關心社會發展、針砭時弊,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因此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和使命感對於知識分子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分子一般認為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特征。一是接受過專業訓練,掌握著專門的知識、技能,有比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二是他們以技術或知識為謀生手段,比如律師、教師等。三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肩負著特殊的社會職責——以天下為己任。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在這方麵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舉不勝舉。他們關心社會進步,關心人生價值,關心人間冷暖。所有這些都彰顯著中國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群體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部分被賦予了較高的社會地位,也被寄予了較高的社會期望。人們希望教師並不僅僅肩負教書育人的單一職責,人們還希望教師憑借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專業的知識研究站在更高的社會層麵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心靈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獨立自主,不依附,不盲從,明辨是非,捍衛真理,把握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人們還希望他們本著社會良知和人文關懷在理性原則指導下,弘揚真善美,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從社會改良的角度出發,始終保持獨立的社會批判精神,對社會醜惡現象、腐敗、不公等提出批評,發表看法,充分發揮知識分子“鐵肩擔道義”作用。所以“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眼睛,知識分子也常常是民族良心與社會良心的殉道者和守望人”。教師當然也不例外。教育者、研究者、知識分子是傳統文化背景下教師的社會角色。但是當前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媒介文化的誕生和迅猛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深刻地影響著社會係統的各方麵。

二、 媒介文化對教師社會角色的影響

在當前文化背景下,雖然教師的社會角色依然延續著傳統,但其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還延伸出新的社會角色要求。媒介文化的誕生突破了教室和老師對教學的限製,構建了新的學習環境。現代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的興盛“使知識的存儲介質不止於傳統介質,而廣泛深入到電子介質領域。知識存在於廣闊的電子空間中,以超文本的形式被組織起來,改變了傳統的線性組織形式,知識之間是網狀跳躍式相連的”。這種網狀的連接方式,也就是互聯網,將全世界的知識信息構建成為無比龐大的文化知識空間,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形成文化知識的實時共享和自由交流。其帶來的直接後果有兩個:一是四通八達的互聯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廣泛途徑,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二是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以往的課堂教學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場所,而網絡打破了外部環境對學習的限製。同時,因為學習資源的可選擇性大大增強,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以及個體的具體差異來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不像在教室裏,大家使用統一的教材,聽著同一個老師的授課,學習著相同的知識。在這樣全新的學習環境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角色轉換,意味著教師的真正功能將更加凸顯,教師原有的不適應網絡時代的角色將不斷地被解構,被消除,被更換,而整合為新的角色……”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麵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如何甄別、挑選,麵對重重困難和挫折如何應對。“傳道”“授業”“解惑”等傳統文化意義上的教師角色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曆史階段和文化環境中社會和學生對教師角色的多種需要。新的媒介文化環境中教師的任務逐漸演變為學生個性的塑造,能力的培養,心靈的感化等。“一方麵它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體現現代氣息與時代精神,告別傳統的照本宣科模式,摒棄過時的師道尊嚴理念,貼近學生生活,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另一方麵要求教師必須是一個寬厚仁和的長者、一個可與交心的朋友、一個學習上的領路人、生活上的指導者。”總之,媒介文化使傳統的教師角色被消解與重構。教師需要重新認識社會對其提出的新的角色要求。具體來看,當前教師的社會角色形象應該有以下變化。

(一) 學習的引導者

大眾傳播時代,學習的方式與方法得以更新、豐富,教師的身份、地位也隨之發生變化,教師被賦予了新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職責。媒介構建的學習空間是自由的。自由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一些弊端。因為學習者如果不能有效地抵製網絡垃圾信息的幹擾,自身沒有強大的自我控製能力,那麼網絡學習則很可能一無所獲。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和雜亂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管理,進而把這種無序的學習變為有序的學習?如何將學校教育和網絡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要靠教師來完成學習的組織和引導。比如,良好學習效果的取得在於學習的持續性和學習的係統性。教師可以將學生零碎的時間進行有效的管理,把相同誌趣和學習習慣大致相同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設立網絡學習教室,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專題討論,激發學生的熱情和鑽研精神,把學習引向更加深入。在學習哪些知識、哪些技能方麵,教師更可以根據學生個性給予建設性意見,加強引導。“學習的範圍不斷擴大,乃至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學習成了學生不斷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學習的目標,也不再僅僅是獲取現成的知識,而是掌握各種技能,培養發展包括生存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另外,從當前的社會狀態來看,各行各業競爭激烈,未來發展變化莫測,我們對個人發展規劃的把握,對現實世界的認識都存在著極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盡管人們試圖認識未來,盡管未來也是可以認識的,但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是極其複雜的,它是多種因素影響、作用的結果,不是人們簡單地設計個什麼模型和係統概括得了的。不但一個社會的未來是複雜的,社會中的每個具體的人也都麵臨著一個把握不定的未來。”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對學生成長的引導更加不可或缺。因此,無論何時學習總是必需的,這與學習的內容、方式無關。現如今,學生接觸知識的渠道很多,各種媒介構建的學習資源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對目前學生麵臨的多渠道的知識來源應該迅速轉變思想觀念,尋求新的目標定位以適應新形勢對教師的角色要求。

(二) 課程的設計者

不可否認,我們的許多課程都存在著一些弊端,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課程陳舊,重理論輕實踐。在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現有教材在培養學生技能和思想情感方麵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對課程的二次開發、設計、利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課程的開發設計應該著眼於培養新時期學生的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去除學生的浮躁,弘揚理性思維。當前的課程教學一般都比較倚重現代教育技術,所以,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才能將課程內容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重新設計整合,舍棄不合時宜的內容,清理課程學習的重點難點,並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設置全新的學習環境,最大可能地發揮教育技術的優勢。傳統教育以知識傳播為核心,各種教育製度、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都圍繞知識的傳授展開。而在大眾媒介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學模式、學習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的曆史責任也因此有所轉變。從單純的課堂教學向課程設計轉變是適應這種變化的一種選擇。

(三) 知識的鑒別者

媒介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發展方麵所起的重大作用有目共睹。但是我們也同樣不可否認大量的有害信息,比如偽科學、落後文化、信息垃圾也借助網絡瘋狂傳播。特別是一些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主流價值觀念相衝突的倫理道德、人生理念等因素也在網絡世界到處傳播。青年學生正處在人生關鍵階段,他們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和知識儲備來鑒別、應對有害信息。一些反傳統、反社會的言論極易對青年學生心理產生作用,腐蝕他們純潔的心靈,誘導他們走上犯罪道路。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發揮自身優勢,對有害信息進行過濾,引導學生接受積極健康的知識信息。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自身抵禦有害信息的能力。對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學生可能比較容易識別,但有些錯誤的觀念性的信息往往隱匿在字裏行間,埋藏得很深,不易被發覺。網絡語言因為“它的突出特點是五彩繽紛的詞彙,超越常規的語法,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和由主體的隱蔽性而帶來的粗俗化特點。隨著互聯網的流行和普及,網絡語言的發展勢頭迅猛,令人擔憂的是,在豐富現代漢語詞彙的同時,一些網絡語言又顛覆了現代漢語的語言規範。網民利用現有的詞彙材料將其歪曲解釋,增加其新的意義”。這種現象在網絡世界比比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洞察力很難破譯其中的奧秘。教師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認識網絡世界的真實本質,掌握主動,讓網絡成為幫助他們個人發展的工具,而不是被網絡鉗製。

(四) 情感的溝通者

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有通暢的交流和溝通渠道,但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是直接的、也不是充滿情感的。實際上網絡世界的交流是“人—機—人”之間交流的模式。“人—機—人”傳播係統是一個相對冷漠的空間,冰冷的機器,冰冷的文字構成了網絡交流的基本手段。網絡世界的表達方式是扁平的、單調的,豐富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根本無法通過網絡傳遞。人與人麵對麵的交流借助語言表情達意的成分實際上是非常低的,更多意義和情感的深度交流依靠的是表情、動作、語調、眼神等,而且隨著表達意義的不同,這些複雜的輔助傳播手段也跟著不斷變化。人—機—人的交流模式與人與人直接麵對麵的人際交流完全不同。網絡世界中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基本無法實現。人的內心世界是極其複雜和豐富的,學生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世界的慰藉。春風化雨似的諄諄教誨總讓人油然而生感動。所以,在網絡世界更需要情感的溝通。工業化高度發達的現在,機器越來越多地占據了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整日麵對的是沒有感情沒有關愛的冰冷的鋼鐵編織的現實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動交流越來越少,世界變得越發難以溝通。有人感歎,為什麼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冷漠?這恐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原因。因此,豐富青年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關心別人,學會尊敬師長,學會愛護世界等理念都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此時,“在師生教學交往中,教師應從傳統教學的傳道、授業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來,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均應能充分自由地展現自己的豐富性,以各自的知識經驗、情感、個性投入教育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交流、對話、感染成為教育活動發生發展的基本方式”。師生之間除了知識的探討之外,還應該有心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大眾傳播時代教師應當謀求建立新型的教育關係和師生關係。第三節媒介文化對教師自我意識的影響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看出,媒介文化營造的社會環境明顯有別於傳統文化環境。在這個新的環境中,我們的教育模式有了新的變化,學生、教師等群體在新的教學模式中的身份、地位都與以往有所不同。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全麵地認識媒介文化的蓬勃發展給教育帶來的各種影響,那我們就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應對。分析媒介文化對教師的影響就是討論這一話題的重要議程。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最需要關注的是媒介文化對教師主體意識的影響。

一、 教師自我意識的基本內涵及其重要作用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自我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和評價。教師的自我意識就是教師對自己教師身份的自我所作的認識和評價。“它使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生命發展方向,不斷追求創造和自我超越,在自我實現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一個人越有自我意識,就越能夠變得既有自發性又有創造性”。對教師而言,是否有著健康而成熟的自我意識是自我價值實現和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人隻有客觀而全麵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意誌品質、道德情感、優點缺點,了解自我所處的社會階層、身份地位,了解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職責和曆史使命等,才能夠較好地控製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通過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調控等方式使自我發展符合社會的要求,符合自己的理想追求。所以,良好的自我意識不僅有助於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而且有助於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確地對待自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這樣就能夠較好地揚長避短,更加完美地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從而促進整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自我意識是教師完成社會職責的關鍵因素、核心因素。意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教師自我意識的生成與變化理所當然地受製於教師所處客觀環境,也就是說教師的自我意識會隨著現實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研究教師的自我意識就必須研究教師自我意識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因為“每一種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都可以找到支撐在其後的文化上的接納與認同,都有產生它的文化土壤”。所以,我們從當下的文化背景出發研究教師自我意識的變化與建構,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自我意識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節三個部分構成,我們也將從這三個方麵來分析媒介文化給教師自我意識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