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4日下午,日本特務川本少將,日本軍醫石田,大漢奸齊燮元和符定一,以及若幹護士衛隊,驅車來到吳佩孚的家。下午4時許,日本醫生石田不顧家人及部屬的阻攔,借口為吳佩孚治牙病,強行為吳佩孚開刀,造成“喉管切破,血流如注,一叫而絕身殉國”。目睹這一場麵的吳的妻子和侍從,認為是日本牙醫用手術刀戳穿吳的喉管而斃命。

判斷一個人的人格高下,不是在他生前,而是在他死後;不光要聽他生前好友部下的評價,而且要聽他敵人的評價;不光要聽一個敵人的評價,而且要聽所有敵人的評價。如果一個人死後,他的生前所有的敵人都對他肅然起敬,那麼這個人的人格肯定有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吳佩孚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吳佩孚下葬的那一天,是一九四○年十二月六日,北平城剛下過一場大雪,靈柩過處,路旁站滿黑壓壓的人群。沒有人說話,許多人的眼裏都噙滿了淚水。這是北平市民自發地為吳佩孚送行。那紙錢在空中回旋翻飛,漫天遍野。人們在為一個人招魂,在為“遺民”中堅持與堅守道統的北方老軍人蒼涼悲愴的情懷招魂。

吳佩孚去世後,北平的日本占領軍和偽政權立即隆重祭奠這位秉持民族大義、始終不肯屈就(偽職)的人,日軍侵華最高司令官也參加了公祭儀式,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三日之內均下半旗致哀。一位佩服他高風亮節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送來一副挽聯,寫道:敗師不入外租界,正誼羞登傀儡場。

曾經與吳佩孚有過殊死搏鬥的國民黨(國民政府)在陪都重慶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追贈吳佩孚為一級上將(這對民國的軍人來說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蔣介石親致唁電至北京吳公館。陪都的報紙上,更譽吳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因吳佩孚鎮壓京漢鐵路大罷工而與之結下血仇的共產黨,在吳去世後,也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出哀悼之情。時駐重慶的中共元老董必武對記者發表談話,對吳佩孚做出中肯的評價。

另外還有許多他生前的政敵、軍敵,都對他的死表示出內心的哀悼,並對他的人格表示由衷的欽佩。

吳佩孚手下有一位師長,在吳死後,於其墓旁建成兩間陋室,自願充任守墓人,長年守護在這裏。後來他在附近村裏的一個學校當了工人,維持生計,仍住在陋室裏守墓。直到文化大革命來了,此人就不見了。幾十年如一日,居住在荒僻的墓旁茅屋,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如果不是出於對墓中人的極度愛戴,任誰也是做不到的。